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回国十年创业故事

“回国创业,主要还是要做自己的专业。开头4年,没有固定模式,生存是第一位的。我觉得只有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好的。之后6年,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模

“回国创业,主要还是要做自己的专业。开头4年,没有固定模式,生存是第一位的。我觉得只有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好的。之后6年,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模式,但这些还与自己的性格有关。”

陈涛,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2001至2004年任SOM(美国最大的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之一)建筑师,后回国创业,创办成岛·洛宾弗国际投资集团。

很累很充实的10年

对于为什么回国,陈涛坦言:“我在纽约SOM工作时,大量项目是亚太地区的。大中华项目体量大,技术难度高,这样需要掌握各国不同的标准和不同软件,这些对我后来创业大有帮助。而大量项目又在中国,所以我就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陈涛最终选择在北京中关村创业。“我回来时正赶上北京筹办奥运,所以我选北京,其他人在外地也做得很好。现在北上广等城市的创业成本要比10年前高很多,所以后来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再到如今的高速铁路建设,陈涛说:“回国一拼就是10年,人很累,案例很典型,好几年的春节都没有休息过。我觉得这10年也是中国发展比较快的10年。”

性格和技术是第一位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陈涛认为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技术、团队和资金等因素。

“性格、技术还是第一位的;团队、创业根据地的建设,还有资金是摆在第二位的;机遇和战略、战术是第三位的。”

创业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他感慨道:“创业者任何时候都要穷不失志,富不骄狂。把自己的命运和国际大环境以及国内小环境结合起来,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为,对过分泡沫的东西不去为。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形势变化,顺势而为。”

在创业的地域选择上,陈涛笑言:“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选自己的家乡,那里有广阔的人脉,有市场。此外,你还要有自己的创业团队。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走的弯路就少一些。过了5年,再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5年一个规划,5年一个总结,螺旋式上升为好。”

文化素养支撑创业

陈涛坦言,自己所受的文化熏陶对自己的创业很有帮助。“无论你做哪一行,都要做好迎接挫折、失败的心理准备。我2002年做当时华中最大的商场——武汉销品茂商场时,开发商面临资金困难,差点成烂尾楼。自己的工程款差点收不回来。”

陈涛说,那年的冬天自己一直守在工地上,连春节都是在工地的工棚里过的。“风吹得头很疼,气温很低,南方又潮湿,而工人们和员工都要钱过年。我当时想的是,如果要不到钱,就将自己从国外带回的钱先付给员工,自己再慢慢等。如果开发商破产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反正自己年轻,大不了自己去给别的公司打工,慢慢缓过气来后再创业。”

现在想来,陈涛觉得当时“好比上甘岭一样”。类似的风险,他前后经历过8次。“别看我参与的都是顶级豪宅、建筑的设计,但是我跑得最多的是尘土飞扬的工地。”

年过不惑的陈涛爱练习格斗。他说这就是在训练自己善战、不怕输。“在生活中慢慢锻炼出来的气质和文化,支撑着我渡过难关。”对于未来的发展,陈涛说:“以后的路不会平坦。我现在正在做巴西世界杯和奥运会的一些项目,如果成功了,那么基本上全球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的主要案例我都参与了。但是那时我也52岁了,到时候想做的主要是对企业的国际化管理和多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