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是否衰减了

当今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是否衰减了一面是“国考热”高烧不退,公务员、国企职工等成为热门职业;一面是“乔布斯热”升腾而

当今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是否衰减了

一面是“国考热”高烧不退,公务员、国企职工等成为热门职业;一面是“乔布斯热”升腾而起,国人对于创新、创造、创业尊重和敬仰有加。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叩问着当今中国人创业精神的长消盛衰。当今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是否衰减了?本报就此话题约请两位作者展开深入讨论。是为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与本报联合开设的“争锋”栏目第七期。

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正在衰减

沈桂龙

创业精神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学界对创业精神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它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它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者不断追求财富的增值;其次,它体现为接受风险的精神特质,创业者是风险偏好者,而不是风险中立者或者风险厌恶者;第三,它表现为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拷贝,也不是短期的冲动行为;第四,它是产业扩张的微观基础,是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必要因素。从上述界定中不难看出,创业精神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也存在于组织层面,既可能体现于企业创业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于现存企业的扩张行为中。因此,从这个概念含义出发,笔者认为当今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正在衰减,处于高增长后的下降阶段。

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变革使得中国人的创业精神呈现高增长态势。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变了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新机制,大大促进了劳动力流动,给个体私营企业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有利环境,也为个人创业精神的释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为其适应市场竞争,提升竞争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发挥组织的创业精神营造了有利环境。与此同时,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观念冲击,以及大量跨国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示范,为国内创业精神的提高带来了积极影响。可以说,改革开放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的创业精神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创业精神正从高点滑落,步入下降阶段。

从就业意愿看,人们普遍追求相对稳定的工作,甘冒风险的人群数量明显下降。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偏爱风险的创业精神尽管会带来潜在的更高收益,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作用会愈加明显,边际收益带来的满足感也随之下降。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个体,其择业选择的利益最大化条件正在发生改变,人们更愿意接受较小的风险和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为了较小满足感,去冒更大风险。从上世纪70年代当兵、当工人受追慕,到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流行,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风行,进入新世纪以来,行业、职业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银行、税务、工商、电信、外企等普遍受到欢迎,公务员、国企职工等成为热门职业。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学而优则仕”现象回潮明显,国家公务员招考有关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创业精神的衰减。2012年“国考”报名人数与11年前相比增长了42倍,从3万余人增加到141万人,录取人数则增加3倍,招录比率仅为1.15%,远低于高考的72.3%。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财富积累方式,削弱了价值创造和产业扩张的微观基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渠道不断增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为人们的财富积累提供了更多方式和渠道。创办实业已经不是财富积累的唯一通道。人们只需要利用市场价格的波动,通过钱对钱的交易,而不是钱对物的交易,就能获得更多收益。譬如说股票买卖,虽然它对众多投机者来说,也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通过价格波动而获得收益,从产业扩张的微观基础上看,也没有特别贡献,更不用说就业创造。我国股民数量很能说明这个问题。2007年初我国股民数量就超过美国,2010年底仅股票账户数就突破1.5亿。房地产投资尽管作为钱和实物的交易,但往往也只是回收更多货币的手段。此外,债券和期货投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积累财富的渠道。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值对于财富积累重要性的降低,以及就业贡献和产业扩张微观基础的削弱,必然会导致创业精神的下降。

快速致富心态以及浮躁心理,导致创业精神中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欲望普遍衰减。现代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那些能够在信息、技术、管理方面取得时间优势的竞争者,往往会赢得先机,并在竞争中取胜。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们在收入水平提高、竞争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中,往往希望通过某种手段快速致富,在收入分配格局中较早处于有利位置,创业的浮躁心理普遍存在。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到很多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创业意愿在提升,希望自主创业的人数大幅提升,但另一方面也看到,能够真正将创业行动付诸实践的人相对上述数字却大为减少,同时创业后的做强做大、做深做精的动力不断衰减。不少个体和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欲望和能力,创新动力不强,短期决策成为优先选择,甚至只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存在“捞一把就走的心理”。程式化、简单重复和随意拷贝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常见病,某些方面的创业精神增长难以抵消其他方面创业精神的衰减。

企业成长环境的不利因素,导致小企业成长和退出障碍,并削弱了大企业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企业成长环境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企业成长和退出障碍。小企业特别是小规模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商务成本也大幅提升,一些特殊产业的进入门槛依然很高,这削弱了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生存型发展成为主流,企业失败的退出现象进一步增多。此外,随着政府和社会对企业责任的日益关注,以及对雇员保护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的退出成本大幅增加。这些因素必然形成负面性的示范效应,导致创业精神的衰减。二是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对国有企业本身和小企业的创新精神形成明显的抑制效应。国有企业通过垄断优势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导致其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但对其持续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形成了明显抑制,同时也削弱了小企业创新的欲望,对小企业的成长壮大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冲击效应,使得创业精神受到打击。我国很多企业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特别是众多专营出口的小企业,在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下,纷纷倒闭,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这不仅削弱了现有企业的做强做大能力,也使得更多企业维持和退出欲望增强,人们的就业选择也会将安全和稳定作为首要选择,从而导致创业精神的下降。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人创业精神衰减是伪命题

郭庆松

创业,既可以理解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过程,也可以解释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能力;创业精神则是指创业者主观意识层面的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思想、观念、意志、品质、作风甚至个性等。当然,这主要是就个体层面而言的。创业精神也可以从个体层面延伸到群体层面甚至国家、民族层面。现在有人说当代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有所衰减,表象上的解释是,个体层面上,人们倾向于选择国有单位和公务员岗位实现就业,折射出中国人整体创业意识的下降。但我们看到的现象往往又是矛盾的:一方面是个体倾向于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就业,另一方面是大批优秀的人才甚至“海归”放弃国有单位、大型企业稳定优厚的薪资待遇而选择自我创业。这种似是而非的矛盾现象,让人不得不进一步追问:国人的创业精神到底在向哪个方向发展?显然,个体层面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是相应的社会心理意识、价值倾向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但两者又不能划等号。我们的判断是,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创业精神衰减的说法,总体上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

从理论上分析,创业精神是一种意识层面的价值倾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业精神很难由某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来表征,也不能以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来反映。根据美国学者杰夫里·提蒙斯的界定,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的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在法语和英语中,创业者与企业家是同一个词,即entrepreneur,意指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发掘并实现自己潜在机会和价值的个体。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从个体上界定创业能力、和谐的领导能力的高低,这种创业能力、和谐的领导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追溯到个体层面创业精神的强弱,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业能力的高低、创业精神的强弱。即便是部分个体的就业意愿折射出部分人创业意识的退化,也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国民创业精神的衰减。况且,现实中的个体层面的创业精神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这还是一个需要考证的问题。由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以及个体层面的某些就业倾向来推断国民创业精神的高低,显然是不严谨的。国人创业精神衰减的说法,在理论上没有根据。

从文化上考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业精神,从根源上讲,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推崇以及对于因循守旧的蔑视、唾弃比比皆是。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创业者何尝不是经过这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创业前期的目标选择问题;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创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问题;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创业成功后的心理感悟。中华文化关于成大事业者、创业者这样几种境界的归纳,隐含的是对于国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创业精神的提炼。中国古人关于“守株待兔”、“讳疾忌医”的故事和成语则可以理解为告诫人们不可不思进取、躲避现实、拒绝创业。此外,作为后发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时空压缩”特点,更是为中国人拥有强劲的创业精神并在此引领下进行全民创业、取得辉煌创业绩效提供了很好的注脚。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人基于创业精神而兴起的一部划时代的创业史。

从现实中观察,众多创业者成功的案例以及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势头,昭示着当下中国人并不缺乏创业精神,国人创业精神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有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40万户,年均增速达14.3%,私营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较2005年底增长40.9%。在当代中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办者大多是具有创业精神的自我创业者。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蓬勃发展,一方面预示着社会群体和国人的创业精神十分高涨,另一方面国人高涨的创业精神、创业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组成的中国民营经济阵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日渐提升,社会贡献逐步显现,对于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应该说是功不可没。在上海,不仅精英人士、大学生创业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资料显示,2009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出路合计为2394人,占“其他就业”毕业生5631人的42.51%。国人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从价值上审视,人们对于企业家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的价值认同、心理崇拜、创业尊重,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国人中潜伏着十分强劲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认同。中国并不缺少企业,也不缺少大企业、名企业。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达到69家,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3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比上一年增加了15家,台湾地区增加了1家。中国缺少的是代表这个时代特点的企业家尤其是企业家精神。当前,人们对于企业家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的价值认同、心理崇拜空前高涨,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创业、创业者给予的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敬仰,这是国人中潜伏着强劲的创业精神的最好写照。当下中国的“乔布斯热”既是国人对于创造世界奇迹并赢得世人普遍尊重的一位逝者的追思和痛惜,更是反映人们对于创造财富者的敬仰和尊重,以及对于创业者所具有的创业精神的认可和膜拜。与其说当今中国升腾而起的“乔布斯热”是对乔布斯本人成功的盲目崇拜,倒不如说是人们对于创新、创造、创业的普遍认可和价值认同,因为乔布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创造、创业的代名词和“化身”,是这个时代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