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海外品牌

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最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形象突变,从普通的生活用品牙膏到众多的工业品一夜之间都在西方主流舆论中变成了技术质量的“问题产品”。中国制造真的一夜之间出现质量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对这种从质量入手的妖魔化行为保持清醒的认识并进行积极的策略应对。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对整个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是主要发达国家始料不及的。发达国家在应对所谓的中国制造的冲击方面已经打出了两张牌。
 
第一张牌是反倾销,形成事实上的替代性的贸易壁垒,用看似理由十分充分的贸易战来阻断中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但由于反倾销具有属地性质,所以,这张牌实际上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制造地点,也就是向这些发达国家或者是他们所形成的联盟性质的贸易区进行投资,以达到规避反倾销的目的,目前这个推动中国制造投资地点转变的运动正在进行中,但是,投资地点的转移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麻烦,那就是知识产权问题的围剿,这其实是一种阻止中国制造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一种贸易战争,不同的是这些行为都被涂抹上了一些看似合理的技术问题的名号。
 
第二张牌是强制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拒绝货币升值的话,那么他们计划执行惩罚性的关税来使中国制造的价格大幅度提升。这是个一刀切的、整体性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的最好方式,但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产品在这些国家的价格会瞬间提升,这会给当地的消费者带来巨大的价格压力,因此消费者对这样的金融政策的反感性较大。同时中国也不会同意人民币的随意升值,因此尽管现在人民币处于升值过程中,但速度并不如发达国家想象的或者是期望的那么快。
 
在没有看到人民币快速升值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拿出了抹黑中国制造的手段:在中国产品的技术与质量上做文章,放大或者捏造中国产品的技术质量问题,以阻止中国产品在这些国家的销售,这是针对中国制造打出的第三张卑劣的贸易牌。
 
这种手段是非常隐蔽的,它实际上是回避了关税问题
以及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中国产品价格提高带来的所在国消费者的价格民怨,这个对中国制造抹黑的手段非常恶劣,影响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我们看到,前两个手段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而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抬高中国产品的价格,是以价格为核心的经济问题设障;质量问题抹黑则是对中国产品的品质设障,实际在为中国产品做道德的恶劣性定性。
 
客观来说,对依靠价格取胜的经济体来说,当它积累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反倾销与货币币值的提升反过来会促进这种形态的制造业转型,会逼迫中国制造向依靠技术创新的轨道上转移,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形成品牌的关键能力品质。在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打出了反倾销与货币升值之两张贸易牌之后,中国制造已经快速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则会加速中国制造的品牌形成,而在这个节点对中国制造进行技术质量的道德性抹黑,主要用意就是防止中国制造在这些国家开展品牌化发育。
 
如果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公司的话,中国制造就是这家公司的产品,也是这家公司的品牌。反倾销与货币升值可以挤压中国制造的市场,但是无法打击中国制造的品牌;对中国制造在技术与质量上的抹黑则完全是要让中国制造与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绝缘,永远地取消中国制造品牌的机会。
 
中国制造需要做的是在贸易战线上与阻挡中国制造的国家进行科学的贸易战。但是,中国政府和企业不能只关心贸易与中国制造的价格了,海外消费者的中国品牌教育应该开始了。中国政府与企业应该通过发达国家的公关运作模式,在政府与消费者层面展开有计划的综合教育活动,而不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自我辩白。这种公关活动是一项战略工程,它与中国制造的成长是一样的,也是中国制造的品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承载品牌的最终载体是消费者而不是政府,发达国家政府所做的一切就是阻止本国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品牌的接受,而中国政府和企业则要打破他们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