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验:大学生创业怎么了

全国最早获得风险投资的学生创业 公司 之一———武汉天行健 公司,因与合作方在产品开发、融资渠道等方面发生分歧,不久前陷入困境。对几个月前还被看好的大学生创业,现在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大学生创业到底行不行?如何评价这一遭遇“寒流”的新生事物?记者最近在上海采访了几位“吃螃蟹的人”。


  被人收购算不算成功? ———学生需要转换角色

  在上海捷鹏计算机技术有限 公司 找到罗水权时,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竟是反问记者:“你认为学生创业 公司 怎样才算成功?”

   罗水权是上海交大通信工程应届硕士毕业生。读书期间,他跟随导师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的开发,拥有一些技术和客户。毕业时,他放弃了出国留学和到大公司 工作 的 机会 ,和同班同学王虎共同注册成立了这家公司。现在,公司有十几名员工,其中包括另外3名交大毕业生。大半年的创业 经历,令罗水权感觉压力很大:创业就得遵守 市场 规则,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学生而对你有所照顾。


   由于业务 发展需要,罗水权正与另一家公司商谈合作改组事宜,以期获得第二期的资金投入。如果谈判成功,捷鹏公司可能会失去控股权,甚至成为对方的一个研发部门。他们因此听到一些不同的议论。有人说,被人收购就意味着创业失败。罗水权问:“是不是只有孤军奋战才是胜利?”

   杨刚是学电子工程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他的惠邦信息技术公司已成功地拿到第一期50万元风险投资,开发的电子阅读器即将投放 市场 。他说:“不成为商人就无法进入 市场 竞争。这种改变是痛苦的,却是必须的。”


   记者由此联想到另一位“创业英雄”———庄妈妈。这位上海的下岗女工创办的净菜社,曾经为100多名下岗工人提供 就业岗位,最终由于规模扩大过快和经营不善,在欠下巨债后关门。如果当初那些热心的扶持者能够按照 企业 发展规律贷款投资,而不是拔苗助长;如果庄妈妈本人能自觉地完成从“再 就业 典型”向 企业 经营者的角色转换,净菜社的命运会如此大起大落吗?



   学生创业是否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甚至允许必要的失败?


  开公司非得要待业证? ———打通 就业 新渠道还需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共有20名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虽然与1053名毕业生总数相比只是个零头,但 就业 指导办的老师仍喜上眉梢:过去,是教学生去寻找 工作 岗位。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创造 就业 机会 。

   如今,大学生在校园创业,在各国已成为校园文化和科技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大近两年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营造一个创业的环境,如组织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中心供学生“孵化”,开设网上创业BBS,帮助学生登记注册公司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创业仍属“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相应的政策体系,学生的创业之路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比如,工商部门要学生出示待业证才能予以登记,手续繁琐;学生有技术强项,但对 企业结构与管理并不精通。今年,该校有5位学生打算合伙创业,创意很好,可在谈到资金与股权时,一位学生家长坚持全额投资,在其他学生的坚持下,最后同意别人参股,却又规定不得超过5%。如此周折,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与外界打交道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常常为了赢得客户信任而把关键 问题和盘托出,却忘了保护知识产权。


   一位叫朱健的老师说,交大正在着手编写有关创业的教材,虽然许多课题对于教师来说还是个空白,但是,创业将成为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课程。学校将动用社会各种力量,积极鼓励和帮助那些有条件的学生创业。


   有曲折有反复很正常 ———风险投资商应有信心

  上海交大学子创投公司是去年11月学校为学生创业设立的“种子基金”。由于最初的几个项目效益平平,公司最近进行了股权变更,并入了学校的创投公司。总经理陈思根说,虽然学生创业遇到曲折,新公司仍将其视为业务 发展的重要一块。美国硅谷和印度高校学生创业园区的成功,都有一个反复的过程。高科技公司的成功率本来就低,学生公司有点挫折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