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濒临破产,现市值百亿,他是如何逆袭的?

在一本2013年出版的名叫《青史鉴古今》的书中,作者的简介并不涉及历史专业——毕业于两所高校:清华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四个专业:核工程、管理、会计、金融;获得了三个学位:一学士、两硕士;先后供职三个行业:审计、投资银行、国有企业管理。

这本书的作者叫张剑锋,出生于1978年10月,现任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中广核技,股票代码:000881.SZ)董事长。中广核技作为央企中国广核集团的唯一A股上市公司,在绝大多数熟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人眼中,张剑锋的年龄与其职务多少会带来些许惊异。

2017年2月27日,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下称“核技术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全资子公司)与中国大连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连国际”)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者正式更名为中广核技,成为国内首家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上市公司。

但在四年前,被中国广核集团寄予厚望的核技术公司处境堪忧,一度濒临破产。

2011年6月,中广核核技术正式成立,中国广核集团寄望其打造成开放式国家级平台、核技术产业化的人才高地。但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2012年底,中国广核集团调整了核技术公司发展战略,大胆启用了当时年仅34岁的张剑锋作为核技术公司新任总经理,并要求核技术公司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探索新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

张剑锋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之后,决定暂时避开核技术应用产业中高度垄断的、封闭的区域,转而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的细分领域。

从2013年到2016年,短短四年时间,这家公司的营收从800多万猛增到30多亿元,增长超过300倍;净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3亿多元,并在“电子加速器研发制造”、“辐照加工服务”、“改性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改革屡次被国务院列为政府文件重点事项,中广核技在资本市场堪称奇迹般的表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一个毋庸讳言的现实是,国企改革错综复杂,在一些国企领导人谈改革色变,或者想改不敢改的现实阻碍下,如何有效激发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成为举国上下备受关注的经济课题。

而另一个广受争议的身份之争是,作为国企掌舵人,一把手究竟是国企干部还是企业家,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企改革进程中的兴衰成败。从一家徘徊在破产边缘的央企子公司,到市值达数百亿,中广核技的改革之路无疑具有样本意义,它是如何做到的?

来自体制外的人

2001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毕业之后,张剑锋并没有从事跟核相关的工作,反倒做起了审计,供职于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

安达信是一家美国公司,曾是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与后来著名的“四大”(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旗鼓相当。

张剑锋之所以能够去这样一家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得益于在大学期间选修了很多经管课程,以至于到毕业时,他的学分比别人多了近60%。

但他在安达信仅呆了一年,原因或许跟他加入的时机不好有关。这一年,安达信受美国安然公司财务丑闻波及,名誉扫地,最终宣布破产。

不过,这份短暂的工作经历,也让他看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于是,张剑锋远赴英国,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在那里,他拿到两个硕士学位,一个是管理学,一个是会计与金融学。

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后,张剑锋前往香港,在普华永道担任高级审计师。之后又跳槽到摩根大通投资银行,担任金融分析师,主要负责亚太地区金融机构的股票、债券承销,以及融资、重组、并购咨询等工作。

事实上,梳理张剑锋的工作履历会发现,他在会计师事务所、投行总共工作的时间不到四年,但却对他日后执掌核技术公司,迅速带领这家濒临倒闭的央企子公司摆脱困境,大有裨益。

不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及投行的工作,让张剑锋感觉自己是一个“过客”。

“你所做的项目,你所写的方案和报告再多,这个事业也不是你的。”张剑锋说。

张剑锋不希望当过客,更想拥有自己的事业。于是他觉得应该离开乙方,转投甲方,去一个更大的平台。

2007年,这一年张剑锋29岁,他从摩根大通辞职,结束了自己短暂的投行生涯,令人意外地加入了中国广核集团。

从外资投行到国有央企,从体制外到体制内,他的选择在当时令人费解。

“我本科学了4年与核相关的专业知识,虽然后来改行做金融,但如果能将两者结合就更好,而中国从事核技术相关的大公司就那么几家。我家在深圳,在深圳与核相关的大企业就只有一家。”对于加入中国广核集团的原因,张剑锋如此解释。

彼时,中国广核集团正在积极开拓除核电之外的新的发展“极”。

自1994年成立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广核集团仅有核电支柱业务,业务结构略显单一。从2005年开始,中国广核集团陆续进入风电、水电、太阳能、节能技术、核技术应用、金融及公共服务等新业务领域,以期实现业务多“极”增长。

为此,中国广核集团成立了不同子公司,在各个重点业务领域进行突破。这为金融功底扎实、在外资顶级投行工作过的张剑锋,提供了大展手脚的舞台。他参与了筹建集团资本运营部的工作,也成为中国广核集团的第一任资本运营处负责人。

2011年8月,张剑锋主持收购了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维奥集团50.11%股权,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后者成为中国广核集团海外铀资源开发上市平台(2011年11月21日,正式更名为中广核矿业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中广核矿业,股票代码:1164.HK)。

基本与此同时,中国广核集团斥资11亿美元收购美亚电力有限公司,后者当时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外资电力公司。

后来,张剑锋前往美亚电力出任副总经理、CFO等职务,主管IPO、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美亚电力在香港IPO后,于2015年12月8日,正式更名为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中广核新能源,股票代码:1811.HK),成为中国广核集团开发运营非核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全球唯一平台。

“在此之前,你并没有在体制内工作过,加入中国广核集团后,相比外资投行,你能适应体制内的环境吗?”

“如果过多的比较这个环境的差异,会很难推进工作,但如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的业务上,以业务倒逼执行力和效率提升,就不存在什么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了。”张剑锋说完眯眼一笑。

亏损的国企

当美亚电力的IPO做到一半时,张剑锋接到了一纸调令。

2012年11月一个周末的晚上,张剑锋回到家,接到中国广核集团一位高层领导的电话,告诉他,集团正在考虑将他调往核技术公司担任总经理,事先征求他本人的意见。

“我的第一反应是感谢领导信任,但兹事体大,我得先琢磨琢磨。”张剑锋笑着说。之所以要“琢磨”,是因为他对核技术应用产业领域并不太了解,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再做决定。

后来,张剑锋多方打听核技术公司的情况,他想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公司日常运营问题,第二个是项目执行问题。

当得知公司的经营情况不良时,他的内心有了50%的信心。“如果经营良好还遇到问题,说明这个行业没法干;经营不良而遇到问题,说明这个行业未必没法干,说不定通过我的改善,可以做好这份事业。”张剑锋说。

紧接着,他又问了第二个问题,项目是否落地。他得到的答案是,核技术公司从2011年6月成立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并没有大项目落地。

这顿时让他的内心有了100%的信心。张剑锋的逻辑是,如果核技术公司真有实实在在的大项目落地,而公司经营情况还这么糟糕,只能说明这个项目投资是失误的。

“如果有项目落地但仍经营不好,这时候过去就是填坑,可能掉进去就爬不出来。”张剑锋说,“但是项目没落地,说明公司没有太大的历史包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只需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就可以走上发展的正常轨道。”

当这两个问题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张剑锋立刻向集团领导汇报,愿意去核技术公司接受挑战。

实际上,由于缺乏基础,公司经营状况比张剑锋想象的还要糟。2012年,公司营收仅800多万元,当年甚至亏损1500多万元。

核技术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部位于北京,目的就是开拓非动力核技术应用市场。

作为专业性极强的产业,“核”除了可以被用于动力领域(例如核电、核潜艇、原子弹),还能应用于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民用非动力领域(例如材料改性、环境保护、医疗健康、资源勘探)。在美、日等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1.7%~3.7%,对比之下我国还不足0.5%,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两万亿的蓝海市场空间。

然而,中国广核集团在核技术应用领域缺乏技术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核技术公司成立时,还是组建了一个40多人的团队。从成立伊始,公司顶着“中广核”的帽子,集团层面亦对其寄予厚望。

不过,由于非动力核技术应用领域细分市场范围广,对于先进入哪个,如何进入,此时的公司管理层没有头绪。

“直到2012年年底,都还没有找到清晰的方向。”中广核技董秘杨彬说。

当真正开展业务时,核技术公司同样存在一些企业的某些通病,“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决策过程没人敢拍板,害怕犯错误。”

杨彬在2011年公司成立时从投行慕名而来。在她的印象中,公司的前一两年,业务没有实际进展,却四处洽谈并购项目,造成外界对公司有“像皮包公司”的错误印象。

为了找到切入口,公司成立伊始就派员工开始四处调研,寻找并购对象。一年半的时间,杨彬及其带领的团队大概看了100多个项目,但鲜有项目落地。

起初,一些民营企业对公司抱着较大的合作热忱。但实质推进慢、决策犹豫、效率低下等不足很快暴露出来。久而久之,公司在业内给人留下了“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口碑。

2012年12月,当张剑锋“空降”核技术公司时,业务一蹶不振,员工士气低落。杨彬见到张剑锋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不是从零做起,而是从负数做起,因为你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重新让人家相信我们。”

借力突围

张剑锋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并且留给他的时间顶多一年。一旦2013年底公司经营仍旧没有起色,核技术公司极有可能被集团“战略退出”。

对中国广核集团而言,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与其核电主业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因此,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党组迫切希望张剑锋尽快打破当时的僵局。

相比扭转业绩,摆在张剑锋面前的当务之急,其实是稳定军心。

上任后,张剑锋对公司内部组织进行了调整,提出大刀阔斧改革。首要一条是“能者上,不能者下”,强化管理,提振团队信心;其次,为团队注入狼性文化。

“有问题可以提,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公司发展大业面前的一堵墙。”张剑锋说。

稳定军心之后,张剑锋开始大举并购。他让杨彬列出历史调研过的拟合作企业名单。

最先锁定的目标是一家总部位于江苏的工业加速器制造商,江苏达胜加速器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达胜公司”)。

彼时,张剑锋经过梳理已确定公司未来重点布局行业——“电子加速器”、“辐照加工服务”、“改性高分子材料”等完全市场化竞争的产业领域。

这些行业的竞争者以民企为主,其共同特点是存在较严重的资源瓶颈,民企很难在短期内扩大规模,市场也极为分散。

达胜公司的优势在于,它在电子加速器、辐照加工服务和改性高分子材料等三个领域均已布局,并且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这使它成为核技术公司最心仪的收购对象。

虽然达胜公司成立于2007年,但针对电子加速器的研发则始于2004年。

电子加速器是一个用人工方法产生高速带电粒子的装置,主要应用于辐射加工行业,如材料改性、橡胶硫化、消毒杀菌、食品保鲜及废物处理等。

例如,普通电线电缆在核电站的使用寿命通常为8年,而经过辐照后,寿命能延长到40~60年,而且具备耐高温、抗老化和阻燃等特性。

2004年开始,达胜公司先后从上海核技术研究所、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高薪聘请了十多名国内加速器研究专家。三年后,第一台产品成功上市。

此时,恰逢光伏、风电等行业迎来大发展,市场对电子加速器的需求极为旺盛。从2009年开始,达胜公司电子加速器销量每年都保持在10台以上,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

达胜公司现任总经理肖峰子承父业,在2010年从父亲手中接班。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彼时的达胜公司已布局了加速器制造、辐照加工、高聚物等三大板块,并且正准备进入污水处理等电子束辐照新应用领域。

2011年,核技术公司成立之初,率先盯上的便是达胜公司。但双方的谈判并不顺利,公司“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事作风,让肖峰颇为恼火,在等待了将近一年之后,决定放弃合作。

事后,核技术公司内部曾总结过跟达胜公司谈判失败的原因,除了民企不适应国企的做事风格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公司营收仅700多万,肖峰对核技术公司的实力及未来发展持怀疑态度。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达胜公司已经引入风投,正筹划上市。尽管张剑锋上任后对合作表达了新的诚意,但当初提出的条件对达胜而言吸引力不足。

与达胜公司的谈判失败之后,核技术公司转向,与另一家电子加速器制造商江苏中科海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广核中科海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海维”)谈判。双方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13年6月。5个月后,双方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核技术公司占51%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在公司的扶持下,中科海维利用中广核的品牌、资金及资源优势,发展迅猛。仅当年12月份,中科海维就销售了6台电子加速器,实现营收2402万元。

更重要的是,核技术公司通过中科海维成功杀入电子加速器行业。一时间,电子加速器行业形成了达胜公司、爱邦公司、中科海维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并购中科海维之前的2013年6月,核技术公司还曾与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2014年,又先后并购了江苏德尔泰投资有限公司、东莞祈富塑胶原料有限公司、苏州特威塑胶有限公司,从而在电子加速器、辐照加工服务和改性高分子材料领域,形成全面战略布局。这些加盟核技术公司的企业在混合所有制的机制下都得到快速发展。

志同道合使得双方再次走到了一起,核技术与达胜合作的第二轮谈判在2015年初启动。核技术公司提出的条件,让肖峰和其他股东无法拒绝,张剑锋也如愿将其招至麾下。

“这一次跟以前不一样,决策很快,效率非常高,三个月从尽调到付款走完所有流程。”肖峰说。

“我认为,核技术公司能够起死回生,主要得益于集团公司党组果断地调整了公司领导班子,并及时改变了公司发展战略,大胆改革创新机制。”张剑锋表示。

2015年5月,核技术公司收购达胜公司51%股权,后者正式更名为中广核达胜加速器技术有限公司。

 “混改”东风

截至2017年6月,中广核技并购了10余家核技术应用细分领域的领先民营企业,初步完成了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战略布局。

“通过收购,中广核技打通了高端产业链的任督二脉,在奠定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实现了行业整合以及协同发展。”张剑锋说。

曾经有评论指出,一连串的收购使原来在各个细分领域领先的企业,集中到中广核技旗下,在中广核技的梳理和整合下,又形成了统一高效的产业链,而链条的上下游各个环节逐渐变得完备齐全,中广核技正在编织一张巨大的核技术应用网络。

仅仅四年多时间,中广核技就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初创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核技术领军企业。公司在工业电子加速器、辐照加工服务、环保光缆护套材料、特种线缆材料及改性工程塑料等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均全国领先,并大力拓展核医学、核仪器仪表等新业务。

同时,中广核技的加速器产品及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企长期以来对某些高端领域的技术垄断,不仅实现替代进口,而且产品出口到美国、印度、韩国及巴西等近10个国家,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电子加速器制造商,并在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及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保持同类型工业电子加速器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地位。

在张剑锋的带领下,中广核技成功突出重围,涅槃重生。

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对张剑锋来说,当年他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促成民营企业家放弃自己“大当家”的身份,以“小股东”身份跟着核技术公司干。

如何充分发挥国企的资源优势和民企的市场化优势,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是所有国企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难题。

中广核技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实现大逆袭,除了张剑锋对引进民营企业有着遵循商业本质规律的坚定决心外,还得益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东风”。

再者,也与中国广核集团不遗余力支持“改革”,密不可分。“2015年9月,集团董事长贺禹在核技术公司调研时也强调,必须要坚定不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探索发展机制,在混合所有制和激励机制改革方面作为试点先行先试,为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积累经验。”张剑锋介绍。

“混改”最早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改革方案,目的是引入民资促进生产力发展。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将混改提上议程。

《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至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头戏。

不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国企收购民企,还是民企参与国企“混改”,国企该让多少“利”给民企并没有明确规定。

若让利过多,则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但若让利过少,又很难调动民企的积极性。这导致在较长时间里,国企的“混改”进程实际上裹足不前。

“‘混改’的最大难题便在于此。”国务院国资委一名专家称。在他看来,中广核技与民企的合作模式具有借鉴和样板意义——中广核技对民企的并购明确了占股比例,只占51%~60%左右的股份,其余股份皆由原有股东或管理团队持有。

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民企借助国企的资源优势快速壮大,国企引入民企的竞争优势注入了活力。

“国企在充分竞争领域发展,混改是一把金钥匙,只要把央企的资源、品牌优势与民企的机制、活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就能形成其他单一所有制企业难以抗衡的不对称优势。”张剑锋借用一位合作民营企业家的总结,将这个模式归纳为“利益捆绑、目标牵引”。

“利益捆绑就是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在股权和交易结构的设计等方面要让合作伙伴和我们的利益保持一致,把双方利益牢牢捆绑在一起;而目标牵引就是要设定一个良好的目标,以此带动双方共同努力。”张剑锋解释说。

核技术公司收购浙江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2015年5月,正式更名为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俊尔公司”),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俊尔公司由陈晓敏创办于1995年,最初主营配套电缆产业的改性塑料产品,之后逐步升级,做配套低压电气、汽车产业、航天航空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产品。

在被核技术公司收购之前,俊尔公司已完成股改,并已完成部分上市筹备工作。

此时,核技术公司亦正在筹备上市。

当核技术公司主动联系洽谈合作时,到底是放弃大股东地位融入央企上市,还是靠自己申报等待IPO通道的开启,陈晓敏陷入两难。

最终,陈晓敏选择了前者。她认为,在当时IPO政策难以预料的情况下,自主申报上市进程不可控。而抓住当前混改的机遇,融入中广核系统,虽然对于她个人而言会失去公司控股权,但公司却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大平台。

2017年2月27日,随着中广核技成功上市,陈晓敏也实现她的上市梦想。如她所料,上市后的俊尔公司,不但获得了8亿余元的融资,用于扩大产能和扩建技术研发中心,还积极地在行业内寻求并购,以进入更广阔的领域。

类似俊尔公司的情况,同样发生在中广核技的其他并购中。对肖峰而言,达胜公司也正是通过中广核技,最终实现了上市目标。

自创风控体系

后来,在利益捆绑、目标牵引的基础上,张剑锋在做“混改”总结时又补充了三点:优选伙伴,合理管控,风险防范。

对于国企混改来说,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就要求掌控者必须具备强大的风险管控能力。

“2015年3月,集团总经理张善明在核技术公司调研时要求公司加强治理管控与队伍建设,实现‘保健康、控风险、可持续、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张剑锋表示,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也是严格按照集团领导的要求,做到了“优选伙伴”。

从2013年6月第一个项目落地,到2015年基本完成产业布局,张剑锋和他的团队收购了近10个项目,但他们筛选的数量则超过600个。

为了控制风险,张剑锋在拍板前往往十分谨慎。而一旦充分了解之后,又会迅速做出决策。

2013年初,是张剑锋最为焦虑的时候,彼时核技术公司正在垂死挣扎,能够挽回颓势的最快办法,就是尽快推动项目落地。

那时候,张剑锋看中了一家做电缆料的民企,名叫江苏三角洲。出于业绩的压力,尽管内心极为渴望将它拿下,但张剑锋仍然hold住没有急于出手。

“我去看了它的厂房,当时就在想,如果我们也有这么一家公司就好了。”谈及优质的并购项目,张剑锋两眼放光。

事实上,在去谈判之前,核技术公司就与这家公司的大股东魏建良接触过,后者表达了合作意愿,并希望尽快促成。

张剑锋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他如鱼饮水般渴望项目落地,只要他手稍微松一松,多让点“利”给魏建良,这个项目就能很快落地;但另一方面,一旦看走眼,项目落地带来的后遗症,又是当时公司所不能承受的。

为此,张剑锋吩咐杨彬对电缆料行业和江苏三角洲做一次全面的尽职调查。除了江苏三角洲之外,其他同行企业也要一家一家去访谈。

除了调研企业,核技术团队还参加了一个在江西庐山召开的电缆料行业会议。通过这个会议,他们对整个行业的全貌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在不断调研、交叉印证之后,张剑锋得出结论,一是电缆料行业前景可期;二是江苏三角洲这家公司靠谱。

但即便如此,张剑锋依然没有轻易松手,紧紧守住底线。双方的谈判从4月一直持续到11月,前后历时7个月之久。直到2014年1月,核技术公司才从魏建良手中正式取得江苏德尔泰投资有限公司控股权。

江苏德尔泰投资有限公司下辖江苏三角洲、苏州三角洲、中山三角洲等数家子公司。收购完成后,其更名为中广核高新核材集团有限公司,55岁的魏建良担任总经理。

“央企选择我们,不仅是基于这个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更因为我们掌握着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核心技术。”魏建良说。

事实上,在与魏建良正式签约之前,张剑锋手中有30个备选收购对象。每一个项目都是经过极为细致的尽调后的结果,江苏三角洲自然也在名单之中。

为了控制风险,张剑锋还为核技术公司量身打造了一套尽调体系,这成为该公司投资发展部的核心能力之一。

作为投资发展部的负责人,杨彬对张剑锋建立的这套尽调系统,印象最为深刻。

张剑锋规定,尽调内容必须包含八个方面:法律、审计、资产评估、人资、安质环、业务、技术、股东背景调查。

“这种程度的尽调,即便是专业的机构,也只能望尘莫及。”一位外资投行高管在了解核技术公司的尽调过程之后,感慨地说。

按照要求,尽调员工必须写尽调日志,然后是尽调总结,之后才会形成尽调报告,并且在尽调时,必须录音,做成笔录。

而在具体尽调过程中,他们使用的手段方法众多。有时候为了确定一家公司的产能情况,尽调人员会蹲在这家公司门口,计算每天进出多少辆货车,以此来判断对方在谈判桌上所说的数据是否属实。

有一次,经过层层筛选,杨彬把团队看上的一个项目呈报到张剑锋面前,张剑锋却让她去了解清楚其竞争对手的规模。此时若去找这些企业谈,对方肯定防备。

“因为他们都已经知道我们正在接触那家公司。哪怕去了,签了保密协议,对方也肯定不会说实情。”杨彬说。于是,杨彬找了几个面生的员工去参加行业展会,以客户身份跟企业交谈,最终形成了详细的报告。

不过,由于不懂行情,也曾闹过不少笑话。

杨彬回忆说,有一次为了弄清楚一家工厂的产量,他让手下以客户的身份去调查。这个工厂当时月产量只有100吨,但尽调员工却说一个月需求200吨~300吨。

“话说大了,直接把对方吓跑了。”杨彬说,这样的糗事刚开始时有发生。

每次尽调完成后,张剑锋都会让手下把尽调结果形成数据库。久而久之,核技术公司对所在行业的了解程度,远甚于一些专业机构的数据库。

除了业务尽调,张剑锋自建的这套系统还有一个特色,人资尽调。

每个项目签约前,张剑锋都会给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列个清单,让他去想办法了解清楚这家公司的人资情况。

杨彬解释称,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民企在人资体系及人才的薪酬上面,跟国企有一定差距,比如说社保是否合法合规等;二是想要借此机会,圈定这个公司的核心岗位及核心人才,这个信息不可能只通过股东单方面来了解。

 坎坷上市路

“你最满意的并购案是哪一个?”面对这个问题,张剑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微微一笑,答道:“并购重组上市。”

但整个上市过程,并没有像张剑锋说话时那么风轻云淡,用他自己的话说,上市其实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整个过程真的是争分夺秒,因为那时候政策确实变化太快。”杨彬说。在中广核技上市后,杨彬多了一个身份,公司董秘。

公司业务相对稳定之后,张剑锋的下一步就是着手筹划公司上市。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他四处寻找重组对象。短短半年多时间,张剑锋及其团队找了十几个潜在的合作伙伴,但都没有达成一致。

2015年4月19日,星期天,大连国际董事长朱明义来公司找张剑锋谈。不过谈完后,朱明义并没有明确表态。

以为又一次无疾而终时,两天后,张剑锋在四川的高速公路上,接到了朱明义的电话,后者告诉他,大连国际决定停牌。而当时,张剑锋正在赶去另一个谈判对象的路上。

张剑锋后来才知道,朱明义在跟他谈完之后,星期一思考了一天,星期二上午开会,中午便给张剑锋打电话,决定下午就着手停牌。

此后的8个月,核技术公司与大连国际的重组进程也按计划进行。年底,大连国际董事会通过了重组方案,并于2015年12月15日宣布复牌。

然而,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并不适合重组。当年,中国股市遭受了史上最为严重的股灾,创业板指数曾在3个月内大跌50%以上。

到2015年12月4日,证监会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熔断机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1月4日,A股遭遇史上首次“熔断”。1月7日,A股再次“熔断”,创造了休市最快纪录,引起争议无数。次日,证监会宣布暂停实施熔断机制。

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此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极为严苛的监管措施,2016年也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监管年”。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为了获得证监会的审核通过,当时张剑锋分秒必争。有一次为了跟证监会沟通,他不得不单腿跳到证监会。因为当天早上,他第一次犯了痛风。

同样为了抢时间,在重组预案公告前的那个周末,张剑锋带领整个核技术团队和7家子公司的高管成员,与中介机构一起,连续工作60小时,修改公告文件。他仿佛又回到了在摩根大通做投行的日子,只不过现在是坐在了桌子的另一边。

最终,重组方案顺利获得了证监会重组委的审核通过,死死压在张剑锋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

正当张剑锋和朱明义准备举杯庆贺时,很快再起波折。

当时,证监会亦对券商机构加强了监管。2016年超六成券商分类评级遭下调,一些券商更是因“保荐业务、独立顾问业务及新三板业务”,进了证监会的黑名单,被立案调查。这其中就包括了担任此次重组财务顾问的中德证券。

受中德证券“连坐”,重组也不得不暂停,直到当年10月底。

2017年2月27日,核技术公司与大连国际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者正式更名为中广核技。

从2013年底第一个并购项目落地,到2017年初完成重组上市,中广核技在张剑锋的主导下,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可以说前无古人”,话音刚落,张剑锋顿了一下,若有所思,旋即笑着解释到,“虽说事实如此,但还是低调点好,不要让人觉得我们得了便宜又卖乖。”

如今,张剑锋依然作为公司的头号“业务员”,频繁奔波于北京、深圳、苏州、上海等城市,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有着一个国企掌门人必备的政治素养,面对敏感的提问既不回避却能巧妙应对。他身边的人说,“别看他看上去很憨厚的样子,也很年轻,其实说话处事严谨,机智,滴水不漏。”

“你的职业终点会以国企干部的身份,在中广核技或者中国广核集团退休吗?”

“我现在还挺年轻的,退休还早吧?”张剑锋读懂了问题背后的深意,调侃着回答。

“那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国企干部,还是一个企业家?”

“我是一个想当企业家的国企干部。”张剑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