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织女的创业经

石家庄织女的创业经她是把太行山区农家老土布手艺转变为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第一人;她是将3000多名闲散农村妇女带上致富路,书写当代“织女”传

石家庄织女的创业经

她是把太行山区农家老土布手艺转变为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第一人;她是将3000多名闲散农村妇女带上致富路,书写当代“织女”传奇的农家女。她就是全省第一家以农村妇女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首届“百佳农产品经纪人”崔雪琴。

母亲一句话 开启创业路

崔雪琴是赞皇山区一个吃农家饭长大的农家女。19岁时,她在赞皇县城最繁华的一条大街上租下一个门脸,挂起了“琴子服装店”的牌子。小店被她经营得红红火火,生意一度做到石家庄市区,成为一些品牌服装的省级代理商。

正当崔雪琴踌躇满志准备大显身手时,她所代理的服装厂家出了问题,多年的心血一下子归了零。祸不单行,她经营多年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

带着无言的伤痛,崔雪琴离开了石家庄这个伤心地,回到老家赞皇。母亲鼓励她说:“孩子,别难过了,大不了把泥饭碗再捡起来,说不定会是金饭碗呢?”崔雪琴萌生了在家乡从头再来的想法,可干什么好呢?母亲指着墙角的纺车说:“过去纺线织布卖钱都能养活一家人,现在干什么不能养活自己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女,怎么就不能在土布上做文章呢?

转起小纺车 原村纺织布面世

一个项目在进入市场时如果能填补空白,才具有占领市场的优势,才能减轻市场竞争的压力。通过考察,崔雪琴发现河北省土布市场有很大潜力,于是就着手谋划让沉睡多年的老土布再次登台亮相。

没有纺车,没有织机,锭子、罾子、梭子、植物染料都没有。原村土布运作之初,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崔雪琴一一想办法克服。

为了寻找纺线用的锭子,崔雪琴找遍了赞皇县周边村庄及元氏县的8个村庄,都未找到会制作锭子的人。后经人介绍,她来到邢台市柏乡县寻找。“那天是我生日,自己发着高烧,千辛万苦在一个马路边找到了手艺人家时,才知道老匠人已经去世一年了。我感到极度失望,心力交瘁,一下子晕倒在地。”无奈,崔雪琴只好在村里找了个闲置了几十年的锭子作为样本,找巧手工匠来加工仿作,锭子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经过不懈努力,小纺车终于“吱吱扭扭”转起来了,村里响起了久违的纺线声。2006年5月,饱含着汗水与期望的第一批原村纺织布,终于面世了。

成立合作社 农村妇女有活干

之后,她在政府和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河北第一家新型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原村土布合作社,25岁的小媳妇到83岁的老奶奶,3000多农民成了她的社员,1300多名妇女成了她工厂的工人。

几年的合作社经历,让崔雪琴感触最深的是给许多姐妹、乡亲们带来的快乐。口头村63岁的何玉琴大娘如今也用上了新手机,脸上经常笑开了花,逢人就夸:“多亏了雪琴呀,俺如今也赶上了现代化。”

“真得好好谢谢雪琴,做梦我也想不到,老了老了还能靠这手艺挣这么多钱。”“你看我这乐和劲儿,就知道不累,每天活动手脚,还锻炼身体呢!”其他社员乐呵呵地说道。

66岁的大河道村的栗占琴,听说原村土布合作社建了新厂房,一开业她就成了这里的“员工”,在厂子住宿上班。“我现在一个月挣1000块钱,我不但不给孩子们添负担,还常常给孙子们买文具、买零食,这日子过得有劲头有滋味。”年轻时爱唱爱跳的栗大娘,高兴时还会边织布边哼上一曲民间小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