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策略:移民文化

 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有上千年移民史。三国时期,这里曾是吴国的流放之地。南宋以来,衣冠南渡,隐居瓯越,使温州又有大量人员移入迁出。这些都使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温州碰撞交融形成了文化杂糅的特殊文化。温州移民对温州本地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温州历代取得殿试资格者,祖籍南方者占六成,祖籍北方者占三成,而真正属于本地籍贯者,尚不足一成。移民文化的特质是融合的、是动态的、是碰撞的,与之相匹配的是温州人抱团打拼、独立思考、敢冒风险和不满足现状的品格。

  温州的移民文化让温州人的抱团打拼成为可能,他们提倡有钱大家一起赚,通过“传帮带”提升弱势群体的行动力。温州商人在自己办实业的同时,还承担了另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得到的商业信息传到家乡,然后老乡们再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最后决定是否投资。南京金东南智能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天,我与3个资产在2000万左右的温州“小老板”去上海看一个朋友,在晚上吃饭的时候,上海人问我们:“你们在上海有投资吗?”我的一个朋友听了后,就掰着手指数了起来,最后告诉这位上海人:“我们加起来在上海总共有20多套房子。这些房子并不是大家想当然买的,都是由在上海的温州商人提供信息,然后经过考察后,觉得能增值才投资的。”陈家平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在各地的温州人都一样,只要有人觉得什么东西可以赚钱,就会把这种信息带回老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移民文化的另一种体现:温州企业的成长和产业的扩散大都是通过家族这个渠道。温州的产业是轻工产业,具有很强的复制性,竞争激烈。当一个青年人在面临就业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学一门手艺,而最好的途径是向族内某个有手艺的前辈学习。吉尔达鞋业公司董事长余阿寿曾带出了16名徒弟,现在有15个徒弟都自己办了皮鞋厂。韩田村一家企业的几个股东曾达成一个默契:凡亲戚来厂学手艺,必安排关键位置,让老师细心教导核心技术;


有亲戚到厂里进货开店,第一趟都赊货给他作本钱。

  目前福建商人在温州大约有1000多人,他们主要从事阀门生产、水果批发、鞋业(经销鞋机、鞋革、鞋料)、化工、服装、眼镜制造等等。温州宽容的移民文化表现为对外来人员的一视同仁,2003年,温州市出台了对纳税大户、企业管理人才、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入户温州的政策,据了解,温州市目前有15所民工学校,市县700多所公办中小学全部开设了随班就读、民工子弟班,共接纳外来人员子弟15万多人。让外来人员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的举措实现了人才的有效集聚。

  近年来,数以万计的温州人走南闯北,把市场建在了五湖四海,创造了“温州人经济”。但他们的根仍植在家乡,温州是他们永远的归宿之地,生活的大后方。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温州人从温州的乡村到法国后,可以完全置身于法国人的视线之外。他可以在温州人开的工厂里打工,在温州人家中租房,在温州人开的小餐馆吃饭,请温州的泥瓦匠来家里装修,请温州的电工来安装电器,去温州人开的地下理发店剃头,可以去温州人组织的、只有温州成员的基督教堂做弥撒……温州移民在离开家乡,不远万里地翻山越岭之后,可以重新回到微缩的家园之中。
 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本”,多元文化是一股发展的动力源,经济是形,文化是神,温州正形神兼备的发展着。文化将温州人的经商理念提高到了哲学高度,也为“温州模式”做出了最好的注解,过去的温州“虽不宜桑而织纴工,不宜粟麦而稻足,不宜漆而器用备”,未来的温州将继续书写它的创富神话。正如费孝通大师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