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飞去器制作技术

    介绍一种飞出去后能返回来的飞来飞去器(见图1)。它是由早年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打猎武器演变而来的。飞来飞去器的外形颇象两个以69—70度的夹角连接在一起的飞机机翼。投掷时,操作员用手抓住一个机翼的翼尖将飞来飞去器掷出。使它高速旋转前进。飞来飞去器在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即会自动盘旋返回。经过训练的操作员掷出的飞来飞去器,往往会恰好返回操作员的手中。
    结构与制作
    飞来飞去器的外观见图1、图2,图1上的小格为2.5厘米,飞来飞去器的单个翼展在30厘米左右,根据操作员的体力、技巧可适当放大或缩小翼展,简单的飞来飞去器采用厚6毫米左右的五合板制作(用单块木料易开裂),制成后的飞来飞去器重量约80克左右,制作时,先按图1在五合板上放样,锯出外形,两个翼面采作克拉克Y或上弧前缘平直的飞来飞去器型(见图1),转折处的翼剖面应前后对称,然后通过刨、削、锉、修出翼剖面,再用砂纸将整个飞来飞去器表面打光,刷几遍诱布油和清漆就可以进行试飞,试飞无问题后才可进行装饰美化。
   飞来飞去器除了采用五层板制作外,还可选用弯曲的树枝、树根或用塑料、玻璃钢与铝片制作。

   操作员投掷飞来飞去器,可分左手右手两种,飞来飞去器飞行时,操作员从上面方向看,右手投掷的飞来飞去器呈反时针方向的旋转。左手投掷的飞来飞去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飞行中的飞来飞去器好象是直升机机翼,在空中旋转,产生升力。投掷飞来飞去器,要求飞得远而不太高,且返回时不能不越过操作员的头顶。因此操作员的手掷时应尽可能使飞来飞去器处于垂直位置,让平坦的翼面下弧对着掌心。右手投掷的飞来飞去器,它是翼面升力方向基本向左、向上分力很小,故飞来飞去器是急剧向前,而上升高度并不很高,同时,由于飞来飞去器的高速旋转时的陀螺定轴特性,使升力方向偏左,但是飞来飞去器并不翻转过来,而仅是飞行轨迹渐渐偏左,操作员出手后在飞来飞去器上向前的动能逐渐消失,飞来飞去器开始左转下沉(


此时自转速度下降,陀螺效应也相对减弱)。由于飞来飞去器两个翼面相应夹角小于90度,飞来飞去器在下降过程中,旋翼向下时产生的升力比向上转时的升力要大,因此飞来飞去器的旋转平面逐渐由接近垂直状态而转为水平状态,但仍向运动方向倾斜。所以飞来飞去器逐渐向操作员手掷处返回。操作员双手迎接飞来飞去器。
    为了使飞来飞去器在操作员出手后能顺利地返回原地,首先应找准风向,然后以一定的偏风角出手,这样可以保证飞来飞去器能沿着风向返回操作员的手中,如果返回的飞来飞去器偏向操作员左侧,则可适当增加偏风角度,反之则减少。
    飞来飞去器的飞行高度是由出手时的倾斜角A决定的,如果飞来飞去器返回时的飞行高度,超过操作员的头顶,应减少出手倾斜角A,调整倾斜角可补偿高度,一般飞来飞去器出手时的平均飞行速度约25/秒,转速为10转/秒。
    如果出手后飞来飞去器显得无力,且较快偏离正常轨道而坠地,则投掷时应增加出手的力量和倾斜角A。相反,如果飞来飞去器返回原地时,转速过快,高度又高,则应减少出手时力量,一般正常的典型飞来飞去器飞行轨迹单程距离约为30米左右。
   一个飞来飞去器模型制成后,需要通过多次试飞,才能获得良好的飞行轨迹和准确的回收,为了增加飞来飞去器的飞行距离,可在、飞来飞去器的两翼翼尖处及相交转折处加些配重,以增加转动惯性,减少自旋速度,使飞来飞去器下沉变慢,即可增加飞行距离。
   当手掷飞来飞去器的动作熟练后,可进一步练习单手接器,练成一人连续掷多个飞来飞去器飞行等动作,如果在飞来飞去器翼面内埋入小电池,还可练习夜航飞行。
   现介绍的飞来飞去器结构简单,操作员不受年龄的限制,故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国际上,经常进行飞来飞去器比赛,到目前为止,定点连续不落地回收飞行的记录有653次,一次飞行的留空时间超过50秒,一个操作员可同时操纵14只飞来飞去器连续飞行,飞行距离最远可达114米。


    取两块220×30×3m

m的轻质木片(最好是桐木),用胶固定十字架,四个方向上机翼,按逆时针方向锉成如图的形状,再用砂纸打光,飞来飞去器就做成了。
    用右手捏成螺旋浆似的飞来飞去器的一翼,向斜上方掷出,当掷的角度和力量恰当时,它就会在空中划出一个美妙的曲线,飞回你的手中,如用手在胸前掷出飞来飞去器时,抖动手腕以加快转速,它还能直线发出又循原直线飞回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