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80后”的创业之路

两位“80后”的创业之路从一穷二白,到公司年收入1000万元,从单枪匹马,到拥有25名本科以上大学生员工,尹丹和黄煌这两位“

两位“80后”的创业之路

从一穷二白,到公司年收入1000万元,从单枪匹马,到拥有25名本科以上大学生员工,尹丹和黄煌这两位“80”后大学生用4年时间,让他们的绿色创业梦想“照”进了现实。

创业之初:

摸着石头过了河

尹丹和黄煌2006年7月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考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并成为室友。同样有着一股天生的闯劲,又同时发现环保材料市场的潜在“钱力”,让两人在读研之初就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说到不如做到,2007年5月,尹丹和黄煌在桂电组建了“绿色梦想创业团队”。因为实习期间得到了企业老总的赏识,他们便先从代理该企业产品做起。这期间他俩走访了桂林周边地区几十家水泥厂,当时为了省钱,他们尽量步行,有时为了争取潜在客户,一天要跑4个水泥厂,为此,他俩穿破了两双鞋。功夫不负苦心人,到第3个月时,他们终于成功实现了第一笔销售,逐渐积累了一批潜在客户,他们也逐渐对公司的发展拥有了自信。

经过半年的市场摸索,他们商定到桂林国家高新区创业园创业。用代理产品时挣的钱入股,加上创业园提供免费一年的办公室,尹丹和黄煌于2008年1月注册成立了第一家公司。由此,他们也成了桂林大学生创业园内较早入园的一家从事环保行业的高科技企业。

正轨之路:

自主研发尝甜头

虽然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可这条创业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3个问题一下把这俩“初生牛犊”给难住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组建团队,因为没经验,再加上盲目招聘,导致公司员工不是“用不上”就是“留不住”,曾经在半年时间内公司就进出了20多人,员工队伍很不稳定。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产品非自主研发,更新慢、成本高,且无法做到在生产线上现场工艺调配,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了前期客户一个个离去。

第三个问题,由于没有自己的生产场地,产品全部由外部公司提供,自己没有定价权也无法更换供货厂家,产品拿货价偏高、成本高,企业利润微薄。

经过一番细心调研和冷静分析,他俩很快梳理出了扫除“拦路虎”的思路——就是要自己牢牢把握自主权。不能依赖别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潜下心来做市场,让公司活下去。

他们针对产品质量、技术提升方面出现的问题,找到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专家联合攻关,开发出性能更好的且属本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从而稳定客户。2010年,公司终于有了自己的两大主营产品——高效活化助磨剂和煤用催化剂。针对产品拿货价偏高,公司决定在桂林设厂,自己生产,成本大大降低。2010年8月,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公司业务量越大,需要铺垫的资金越多。2011年8月,公司的高效活化助磨剂和煤用催化剂全部通过广西科技厅的成果认定并纳入“生态水泥工艺制造技术推广”范畴并获得了2010年桂林市科技三项的资金支持。

紧接着,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产品不断更新,并根据各厂的生产工艺情况配套最适合的产品,而在生产方面,他们租赁了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元左右。

应对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公司想到去找主管部门桂林国家高新区创业中心援助,创业中心给予的30万元孵化资金贷款,让公司运行更顺畅。至此,公司的组织框架重新搭建,研发、生产、销售、综合事务,财务、法律咨询6个部门被设立。公司如今市场覆盖全区30家企业,2011年销售额达千万元,纳税80余万元。

成功之悟:

辛苦并快乐着

创业和成功的梦想潜藏在不少大学生心中,但只有依靠智慧和勇气,才能让梦想真正实现。

尹丹认为,要想创业,首先要懂得抓住机遇,要创业就得分析时势,看准时机。其次,要学会思考分析。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创业,就先得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分析怎么去做。黄煌则感悟,创业者得做好吃苦、承受挫折的准备,凡事不会一帆风顺,要创业,就会承担更多更重的担子,遇到挫折就退缩,那不是创业者应有的表现。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辛苦也是快乐的。”回首创业经历,他们俩都有感而发。创业是艰苦的,但也是精彩的,创业丰富了他们的阅历,使他们过得更充实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