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造车:是美梦还是噩梦

    “现在很有可能是最坏的时刻”,一家券商分析师在报告中用“黎明前的黑暗”来形容五粮液。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则是五粮液由于关联交易过多和信息透明度不够,在优质白酒企业中的市盈率最低。无疑,令五粮液深陷泥沼的,正是曾使得其数度失足的激进而又范围广阔的多元化冲动。更可怕的是,如此一来,五粮液的黎明又在哪里?
 
    五粮液失败的多元化,不是败在资金实力上,五粮液有钱,几十个亿躺在银行吃息;不是败在身体素质上,五粮液的赢利状况尚好,身体素质不比竞争对手差多少;也不是败在外部环境上,中国的市场正走向成熟,消费而趋于理性。五粮液的多元化之败,败在自身的战略整合能力与企业文化上。
 
    五粮液的能力与文化,依然是老大粗办企业的粗放,依然是“爱拼才会赢”的莽撞,依然靠昔日品牌的光环。如此的能力与文化,必然导致管理能力、品牌力量、资本资源和执行能力与整合能力的不断稀释,五粮液至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跨行业运作的成功经验,也就成为必然。除了白酒行业,五粮液无以为力证明自己已经成为食肉动物。而食草动物要进入这场残酷的生存竞争,肯定是十分危险的。
 
    红塔山造木地板,结果被在烟火下输得精光;海尔涉足药业,前景并不明朗;春兰骑上摩托车,从此变得磕磕碰碰;联想握手手机,没有消费者卖联想手机的帐;娃哈哈缝制童装,童装始终湿碌碌的……
 
    五粮液造车,不是美酒里染上汽油味,就是驾车者口中喷发酒精味,如此的“5+1”,注定是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