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需要建立“孵化”保障机制

公益创业需要建立“孵化”保障机制在上海一些老龄化社区,年轻人很活跃。不少社工、义工,有条件了就考虑进行“公益创业&rdquo

公益创业需要建立“孵化”保障机制

在上海一些老龄化社区,年轻人很活跃。不少社工、义工,有条件了就考虑进行“公益创业”。在新近的采访中,一些公益创业者表示,创业空间大,但如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孵化保障机制。

公益:创新创业“新分支”

在社会转型中,社区新型的“共治”形态,正在催生不少新的社会化社区服务需求。记者接触到的不少创业者,在与社区需求“嫁接”的过程中,都把公益性服务作为创业的“新分支”。在上海杨浦区大桥街道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园内,上海“我爱我家”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秦伟对记者说,经营性创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进入公益创业领域已渐渐成为一种新趋向。

秦伟的公益创业,选择的方向是开办“慈善超市”。目前首家超市已推出,接受社区内居民各类物品的捐赠或是“公益寄售”。变现后的资金用于社区的公益服务,包括面向老人的各种活动。

公益创业需要“孵化”

与所有的创业一样,初创期特别艰难,需要一套“孵化机制”。目前,上海已在杨浦区率先探索建立公益创业的孵化基地,形成一套“分级递进、可进可退”的孵化机制。

上海杨浦区副区长朱勤皓对记者说,创新不只是“经济的事”,创新创业也会逐步向社会面延伸。社会组织、社工和社区应形成一种互动机制,这里面就有公益创业的“孵化空间”。记者在杨浦平凉街道“乐银龄”公益创业孵化园看到,这里已有11个孵化项目,各处于不同的孵化阶段。

公益创业“孵化”,本质上也是通过公共平台,分解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成本,为创业与需求的对接提供机会。上海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的顾莹姝对记者说,对于孵化项目的进与退,要有严格的评审机制。同时,在过程中,将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力,以公共服务的方式,在建立登记绿色通道、免费咨询指导、申请开办补贴、记账代理援助等方面为项目提供公共支撑。

社会资源和需求要互动

公益创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各方都关注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结合其职能转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社会公益创业组织的服务,使得服务更有针对性和贴合性。

上海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徐超说,政府在养老服务等领域,有十分明确的公共服务职能。“但这些职能如何有效落实,需要创新思维”。如果像过去那样,都由政府自己做,既做不好,也做不精。公共服务长期“做不到位”,就会产生“政府做好事、民众不叫好”的问题。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只要做到严格评审、公平公正,就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子。

相关公共服务专家认为,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公益创业的不断深化。公益创业组织要有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要形成“内生力量”,这需要社会各类资源和需求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