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种菇能赚钱吗

农村致富:种菇能赚钱吗高菇价下的冷思考:今冬老天还会持续帮忙、菇价还会连续这么高吗?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食用菌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今年种菇时棉籽壳等还是涨

农村致富:种菇能赚钱吗

高菇价下的冷思考:今冬老天还会持续帮忙、菇价还会连续这么高吗?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食用菌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今年种菇时棉籽壳等还是涨,卖菇时又遇到了前年的较高气温,种菇还能像现在这样赚大钱吗?

未雨绸缪,不妨杞人先忧天。如果我们在应对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等方面有应对之策,就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而这应对之策,就是要加快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方面,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就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现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食用菌生产已从育种到加工等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近年来,韩国工厂化生产的白菇大量出口到我国,这些白菇即便是销售到国内,据悉每公斤也只要2元到4元,售价已接近国内工厂化白菇企业的成本价。其竞争优势就是韩国劳动力成本很低,主要环节都采用了自动化生产。而我市白菇产业目前大部分还是自然种植,对劳动力和气候条件依赖很大,因此我市在现有的1万多户白菇种植户中,大部分规模集中在2万袋到5万袋,也就是经营户自身能解决劳力,不太需要另外雇人的规模。长台镇华峰村姑农毛中岳说,他每年的规模都在5万袋左右,平时一般雇一两人。“尽管去冬菇价不错,但考虑到劳动力成本,今年并不想扩大规模,5万袋已经是自己能承受的最大规模。”

就是工厂化种菇的企业,我市目前也还只是在育菇阶段使用了可调节湿度、温度的空调设备,虽然在突破气候束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菇种,但还没有脱离依赖劳动力的生产模式。欣喜的是,原从事蔬菜生产的市泰子农业庄园庄主姜亦敏,近来已着手引进日本设备,将从拌料装瓶、接种、上架栽培、产品包装等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其意义在于,该生产线的上马将突破我市白菇工厂化生产都是袋装、尚未有瓶装菇的历史。相比于袋装菇,瓶装菇生产可大大降低劳动成本,他一期设计的年产白菇2000万瓶(约6000吨)生产规模,只要员工60人,而如果袋装则需要增加员工六七倍,且瓶装菇产量、质量更稳定。姜亦敏作比较说,4万袋袋装菇就需要1名员工,而33万瓶瓶装菇也只要1名员工生产,其效益大为提高。据悉,除姜亦敏外,目前我市还有一位工厂化企业的业主也在准备发展自动化白菇生产。但愿其能成星火燎原之势,在我市有更多的食用菌企业转型升级,从而突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瓶颈制约。

在应对原材料成本上升方面,同样需要转型升级,不能只会习惯使用大幅涨价的棉籽壳。目前,我市已有种菇大户运用豆秆粉、玉米芯等替代棉籽壳来降低成本,还有试用菌草代替棉籽壳,试用液体菌种代替固体菌种的。种菇大户琚江河等则利用白菇废料生产金福菇、海鲜菇等,不仅废物利用降低了成本,而且通过发展食用菌新品种增收益降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绝不仅仅是应对当前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权宜之计,还关系到我市整个产业能否健康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食用菌产业的主要集中地是在荷兰、德国等欧美国家,但随着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等原因,导致产量不断下降,食用菌产业就逐渐向我国等亚洲国家转移。近年来,韩国工厂化生产的白菇由于成本低,出口到我国后,已使我国的一些白菇企业亏损。虽然韩国白菇现在主要销售在我国北方地区,对我市白菇现有的南方市场还未造成很大的冲击,却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我市菇业规模最大的利兴白菇专业合作社社长杨建文说,外地发展起来的工厂化白菇已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中江苏白菇已进入了杭州市场,对我市以省内市场为主的工厂化白菇带来了影响。看来,“狼来了!”并不只是喊喊而已,如果我们不抓紧转型升级的话,说不定那天“狼”真的来了。因此,在当前高菇价下冷思考如何提高种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如何破除种菇原材料成本上升的瓶颈制约,如何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食用菌新品种,政府如何给力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要我们加快转型升级,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必将在外部市场竞争和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面前获得更科学发展。那么,来年种菇一样能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