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深陷“激励门”困局


出色诊断

  中国最著名的老字号中药消费商同仁堂27日发终年度报告,2006年完成主营业务支出24.0亿元,同比下滑8.0%;完成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8.2%。

  上市9年后,同仁堂初次出现了支出与净利同时下降,与此同时,其股价去年仅下跌23.5%,远远落后上证综指130%的涨幅,与东阿阿胶、天士力等其他中药股的表现相去甚远。

  中医是中国国粹,北京同仁堂则是国粹中的精髓。有338年历史的同仁堂沉淀为国际中药第一品牌,居中国四大品牌中药之首。但在中药行业内忧内乱的关键时辰,同仁堂却没能成为业界的首领,反而暴显露众多效果。

  假设说优秀的文明传统使得北京同仁堂成为百年轻店,那么二次体制革新(上市)就是成功援救了同仁堂,接上去呢?继续开展才干缺乏的同仁堂,在第三次创业中如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净利润下降48.21%的效果单,同仁堂表示,由于公司在2006年严厉经销商信誉制度和清算渠道库存招致了销售下滑。下游中药材和辅料价钱下跌挤压了毛利率。同时,同仁堂在06年大规模清算资产,计提坏帐和报废库存约5,400万元,成为公司业绩降幅超出市场预期的十分常性要素。

  2006年是国度片面整理医疗卫生行业的一年,也是公司上市以来运营难度最大的一年。

  有些媒体在剖析同仁堂利润下滑的效果时还提出,同仁堂难产的高管股权鼓舞方案也对公司的业绩有负面影响。普通来说,股权鼓舞不能获批,公司股价上升和公司高管没有利益关联,提升业绩的动力就缺乏,反而能够故意做低业绩以便低本钱获取股权等鼓舞。

  但是上述解释并不能提醒同仁堂业绩下滑和股价低迷的全部要素。我们探求同仁堂效益下滑的缘由需求从多方面停止深化开掘。行业环境效果是诱发要素,营销效果是显现出来的缘由,股权鼓舞效果是或许有的缘由;经过这些相对显现的效果,我们更不应该无视同仁堂外部管理的沉疴。

渠道


削藩为难

  同仁堂采取现款现货的政策无可厚非,如今国际医药工业企业20%都采取这个政策,但成功的现款现货的销售政策,实施第三个月末尾,销售就会抬头。假设一个营销政策变化招致企业一年时间都不能改动局面,那么说明企业产品自身在市场就曾经不滞销了。

  2005年以前,同仁堂的销售主要是依托品牌、自然增长的主动式营销形式。这种形式招致产品出厂价混乱、窜货现象严重,出现庞大的应收账款,也缺乏对终端的控制力。

  2005年底同仁堂推行了营销革新,取消首席经销商制度,交流10%的经销商并采取现款现货销售制度。原四个运营分公司曾经整合重组成一个新的运营分公司。公司如此革新,目的除了改善财务状况,主要是补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网络终端,提高产品在批发终端的铺货率和首推率。

  普通状况下,在实行现款现货前两个月,企业会有意对渠道控货,增加发货量,目的是消化经销商库存,让渠道发生饥饿感,在正式实行现款现货政策之后,渠道商会迫于市场需求而进货,短时间内能够会出现略有下降状况,但很快就会上升甚至销量大增。假设现款政策操作适当,对企业市场的影响一定是正面的,由于现款推销的产品,渠道商资金压力增大,同时他们对产品的渠道驱动力也会大大提升,进而促进产品市场销售。

  症结:虽然同仁堂提出的若干营销准绳和目的都有实践意义,但由于遭到体制和人员执行力的制约,并没有有效的贯彻实行。由于同仁堂的主打种类并不是独家拥有,一旦市场临时空货,其产品有被替代风险,影响公司可继续开展才干。理想上营销革新虽然完善了营销渠道和网络终端,但却增加了渠道商进货的积极性,形成批发商和药店的进货结构发作很大变化。知名中药种类单一的同仁堂不时被后来者逾越。剖析运营状况可以发现,同仁堂曾临时稳居市场第一的主打种类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市场份额曾经被其他中药企业逾越,同仁堂的中药霸主位置已危如累卵。这与同仁堂“提高产品在零


售终端的铺货率和首推率”的革新初衷清楚相悖。

  视点:同仁堂采取现款现货的政策无可厚非,如今国际医药工业企业20%都采取这个政策,但成功的现款现货的销售政策,实施第三个月末尾,销售就会抬头,而且第四第五两个月的销售缩小会填平前两个月的销售下滑的“窟窿”。假设一个营销政策变化招致企业一年时间都不能改动局面,那么说明企业产品自身在市场就曾经不滞销了,假设产品在市场不滞销谈何营销的先进性?

  另外,同仁堂在品牌管理、终端树立、下游产业链的控制都没到位,竞争力还不够强。同仁堂虽然是中药行业第一品牌,但远没有像伊利、蒙牛那样成为全国品牌,依然是个区域品牌、北京品牌。而品牌的局限性也是目前中药企业的共同效果。对同仁堂来说,除了2001年央视播出的电视延续剧《大宅门》令其辉煌一时,近几年在品牌推行上鲜有举措。渠道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对终端控制才干有限,业绩下滑在所难免。

  这一切不能不让人深思。同仁堂自2000年以来不时在调整销售战略,但是面对市场份额的下降,业绩的下滑,同仁堂管理层并未拿出能实在改动现状的有效方法。

股权鼓舞困局

  国资委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完善股权鼓舞的有关方法,故而加快了股权鼓舞的步伐。到目前为止,同仁堂上报的股权鼓舞方案依然没有失掉有关部门同意,值得留意的是,同仁堂曾在股改方案中透显露将推出股权鼓舞方案的信息,但是市场对此的预期却迟迟无法完成。这也成为市场人士眼中对同仁堂业绩形成负面影响的要素之一。

  现代企业实际和国外实际均证明,股权鼓舞关于改善公司管理结构、降低代理本钱、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详细剖析,主要表如今三个方面:股权鼓舞的推出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管理结构,薪酬委员会关于公司效益的贡献将会逐渐显现,而上市公司的运营业绩有望取得继续动摇开展;有利于人才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对上市


公司业绩明白的决计,促进证券市场的波渡ㄎ并展。

  但是,股权鼓舞关于上市公司的鼓舞效应也不全是正面的,尤其是以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规范,市场价值难以反映企业真实运营业绩的环境下,潜在的庞大支出能够诱使管理层片面追求股票价钱下跌,容易引发品德危机,并招致经理人世接的操纵股票期权,如安然经过财务造假获取股权鼓舞收益。普通来说,股权鼓舞不能获批,公司股价上升和公司高管没有利益关联,提升业绩的动力就缺乏,反而能够故意做低业绩以便低本钱获取股权等鼓舞。

  视点: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同仁堂上报的股权鼓舞方案依然没有失掉有关部门同意,但其中并没有详细个案缘由,主要是国资委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完善股权鼓舞的有关方法,故而加快了股权鼓舞的步伐。在这种状况下,同仁堂的业绩何时可以失掉释放一度成为市场悬念。

  不过进入2007年,同仁堂股价末尾报复性下跌,从2006年底的17.18元下跌到2007年1月19日最高的26.18元。而股价的飞速下跌,意味着未来股权鼓舞行权价的上升,这是简直一切希冀取得股权鼓舞的人都不情愿看到的事情。

外部管理沉疴

  没有全体的营销战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对比同仁堂的战略规划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同仁堂存在众多隐忧。

  2002年,同仁堂制定了中临时开展规划。战略定位是:“以现代中药为中心,开展生命安康产业,成为国际著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战略目的是:“妥协十年双加零”,即到2011年总销售和利润比2001年区分增长10倍,销售额到达300亿元,利润到达13亿元。

  为了完成这一规划,同仁堂提出抓好3个基础(产业)——制药工业、批发商业和医疗效劳(中医院),并配套确定了开展现代制药业、批发药业和医疗效劳3大板块的“1032”工程,构成10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的产业规划。

  但是战略的正确并不一定代表着战术的成功。

  视点


:环境的效果、营销的效果以及股权鼓舞的效果都只是显现出效果,营销的调整重复了几年没有奏效,主要在于没有全体的营销战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外界猜想的股权鼓舞未停顿的影响能够有,但其影响也未必有所渲染的那么大。

  基本的效果在于企业管理的才干和水平,对比同仁堂的战略规划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同仁堂存在众多隐忧。

观察

  2006年,关于医药行业来说,可谓是遭遇到了政策的寒冬。支持商业贿赂、整理药品市场次第、药品延续降价、医疗体制革新不阴暗、药品招标......诸多的政策暖流不时袭来,面临国度政策的严重调整和严厉监控、主导产品价钱处于低价徘徊、原资料价钱继续下跌。

  由于一款中药中往往含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原料,而假设其中一种原料大幅涨价,公司不能够马上提高这种药品的价钱,而拙见的局部只能由公司自己承当。而一般依据原料药价钱下跌而涨价的药品销量又遭到影响。原料药品的价钱浮动一定水平上形成了同仁堂目前的困局。

  其实每一次行业政策的调整都会对企业有利有弊,而往往都是利大于弊。那么,效果的关键在于一个企业如何放下眼前“弊”的影响,经过对行业的剖析和预估,寻觅抵御行业不利政策的“法宝”,从而降低或规避风险。

  如今同仁堂是集团在大开展,科技公司在小跑,股份公司在发展。回忆同仁堂上市后的开展,实践上集团的开展力度更大。很多有前景的项目,多是留在了集团。而股份公司的消费运营范围没有多少改观。从集团的开展战略10322上看,股份公司在集团中所占的幅员比前些年相比一定是大幅增加了。人们给予厚望的中医院,保健品等都与股份公司无缘。

  从同仁堂的主要高管的履历看,多是政工出身,缺乏系统的运营管理知识和阅历。从企业文明方面看,北京同仁堂更多强调的是中庸,是报国,是敬业,这违犯经济价值的买卖规律,不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北京同仁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其硬件的投入,而这种硬件的


投入对产品的动摇性或许有一定的协助,但是关于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其中人的要素。

  同仁堂有品牌知名度高,中药种类单一,目前有600多个种类,1200多个文号,40多个维护种类,应该说,其研发、市场运作的载体丰厚。但同仁堂的研发仅仅停留在更改剂型等浅层上,而没有研收回像日本津村的“救心丸”这样的药品。

  虽然在韩国、新加坡、英联邦、在加拿大,在亚洲、欧洲、美洲等等都有了北京同仁堂的身影,构成了跨地域、跨国界、跨一切制、开放运营的新格式,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中医药集团,但是由于国际化运作阅历的缺乏,使得其处于十分主动的位置,惨淡的运营相对不是北京同仁堂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