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不完全攻略

大学生择业不完全攻略
择业定位——两道选择题

一、就业地域选择题

  案例:复旦大学医学硕士张某对自己所学的外科专业就业岗位竞争压力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深入考察后,把求职的重心放在了南京某家大型医院。他认为,自己比较熟悉这家医院的情况。另外,复旦大学在外省市良好的形象也构成了一种潜在的有利因素。

  同样是复旦大学的世界经济系本科生李某,发现上海市的银行系统似乎对外地生源的毕业生兴趣不大。他很快调整了自己关注的区域,并最终把自己和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获得了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

选择原则

  1.匹配性

  就业区域的选择,要注意两个匹配:一是与自己喜欢的行业匹配,二是与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匹配。

  如果你对某一行业有强烈的从业兴趣,应该寻找能实现自身行业发展抱负的地区。某些沿海大城市,并不一定都能满足你的要求。另一方面,你要明白自己的竞争实力,“热门区域”的“热门行业”势必吸引很多竞争者,你需要问自己以下问题:我能否从众多择业者中脱颖而出?如果不能,我是否愿意放弃行业理想?要是即便是放弃行业理想,也难以找到一个单位,自己该怎么办?当前有一些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区域定位过高,而自己又不愿意重新定位。

  2.动态性

  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大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某一地域的坚定选择者,这类学生以北京、上海、广州这几个热门城市的本地生源为多,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很多北京本地生源和上海本地生源,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上海和北京到其他地方就业。

  二是某几个区域的坚定选择者,这些学生有几个就业地域选择,他们希望自己能在这几个区域就业,除了这几个区域,其他区域一概不加以考虑。相对于某一地域的坚定选择者而言,有几个区域选择的学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职业选择面更加广阔。

  三是无区域偏好者,只要职业合适,有发展空间,对区域无强烈要求,


这类学生不多,在大学毕业生中仅占极少数。

  从有助于更好求职的角度看,做“第二类”学生,对大学生更合适。在确定就业地域时,应该有多一点的选择,这样可以拓宽择业的范围。某些时候,还要发扬“第三类”学生的精神,只要职业能适合自身发展,可以完全抛弃原有的地域思维定势。因此,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域,应该是动态的,要根据某地能提供的具体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适时进行合理调整。

  3.替代性

  如果不能在理想的就业地域寻找到理想的职业,大学生可以采取“替代性”原则,把目光投向“经济圈”——进不了上海,我们可以选择长三角,这里还有南京、杭州等城市;进不了广州、深圳,我们可以选择珠三角,它们均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进不了北京,我们可以选择首都经济圈,在首都周围,天津市和河北省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等7市正形成联动趋势。

二、单位类型选择题

  案例:某高校毕业生小刘所学的是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她的性格内向,社交范围较小。她学习刻苦努力,成绩较好。虽然四级英语一次通过,可是听说能力较差,四级英语考试听力测试部分得分没有过半,经过几年努力,英语听说能力进步不大。在择业中,她根据自己英语听说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首先排除了对这项能力要求较高的三资企业。小刘的第一选择是学校;第二选择国有企业;最后选择乡镇企业。由于规划订得早,自己执行规划一丝不苟,她在几次应聘学校教师的试讲中失败、国有企业应聘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心态平和地及时与学校所在地一家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高高兴兴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乡镇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

选择原则

  1.满足需求

  自己的能力与性格适合哪类单位?这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必须考虑好的问题。

  总的来看,外资企业强调以下能力:英语口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应聘者性格外向,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国有企业


除了外向型企业,不太强调外语口语能力,现阶段高学历(硕士以上毕业生)者在国有企业更受欢迎。私营企业对大专毕业生有更大的需求,他们更强调动手操作技能,“学有专长”。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目前几乎成了硕士以上毕业生的专利,对专业素养和包括创新精神在内的学术能力有较强的要求,要求应聘者甘于寂寞,能潜心研究。

  2.融入文化

  择业时要注意关注用人单位提供给员工的培训、发展机会,每位大学生还要自觉地把择业作为成才过程的一个环节,以长远眼光来看待每一次择业行动。

  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所以,每位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与单位的个性匹配;兴趣是否与单位的个性匹配;特长是否与单位的个性匹配;内外环境是否与单位的个性匹配。当然,做到一次成功择业对大学生而言,并不容易,因此在我们周围,跳槽事件频频发生。当理想的职业由于各种因素限制而与自己无缘时,我们也不能放弃追求,而要为理想的实现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