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三大亮点——来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

大学生择业观三大亮点——来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
年末设计就业新计划年末做择业的话题似乎不合时宜。可仔细想想,年末又往往是你总结一年,设计新目标的时候,如果这一年里你事业不顺,这时你恰恰可以静下心来,重新设计描绘一下人生,大方向定好了,才能胸有成竹走下去,无限风光可能就在明年!

    本期策划了目前年轻人中最敏感的两类就业问题:一是大学毕业生,二是30岁后的女性。但愿你从中能得到启发和借鉴,同时请接受编辑部在年终岁末最诚挚的祝福。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工作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是人类财富的真正源泉。”或许基于同一思考,美国的查·施瓦布也有一句名言:“努力工作是一个人最明智的投资。”不管名人如何论述表达,有一点为广大人们所共识:工作着是快乐而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严峻的。面对如今的就业求职形势,曾经是“天之骄子”的我们,应该怎样迎难而上,讲究方略,积极奋争?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广东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部门,接触采访了身边近三年来就业成功人士与求职失败的大学生。多数人的经验教训表明,如何闪出自己的亮点至关重要。希望此文对正在从事“最明智投资”的大学生们能够有所启迪和借鉴。


“亮点”之一:专长比专业更关键
    漫漫求职路,许多人失败受挫的关键原因,就是过分强调计较所学的专业,不会亮出自己的专长。毕业于广东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小莫同学,近日到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应聘。

    “你能帮我做好一个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吗?”用人单位负责人首先问。

    “这……”莫同学支吾。

    “钢筋堆场的长度一般要取多少?”负责人接着问。

    “这……”小莫又哑巴了。因为这些常识问题在学习时根本就没有涉及过,或者书本上有但被他忽略了。当然,应聘结果不言而喻。

    有关部门领导告诉笔者:“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

    小刘同学,某高校地


质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学的是冷门,毕业分配时,他没有去专业对口的单位应聘,因为这些单位要的人少,就业竞争压力大,工作环境也不怎么样。他凭着自己辅修的电子专业,被一家小有名气的IT企业聘用。

    他颇自豪地说:“我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从大二开始,我就有所准备了,选修了电子专业,花了几千元学费,大三整个暑假都泡进去了,最后,考了个计算机全国四级。我就是凭着这个‘撒手锏’顺利找到工作的,这是超前决策、超前投资的结果。”据说,他的一些同学都是凭着专长而不是凭着所学专业找到“婆家”的。

    一些负责招聘的人士告诉笔者:“我们对专业背景的限制逐渐淡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更新很快,产品换代加速,使人的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这就对个人所学专业的背景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严格。”一位公司的老总甚至这样认为:现在选人不能只看专业,更主要的是要考察其能力,看有没有培养和开发的潜能。所以,我选人,所学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的专长是否符合公司的需要。有位民营企业家,本身的文化水平就不高,他的话说得更直接:“什么大学不大学的,名牌不名牌的,我们要招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不看文凭看水平。我的用人标准是: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


“亮点”之二:就业比择业更重要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为了推销自己,找到满意的“婆家”,如今的大学生真舍得在包装上下本钱,还美其名曰:“这是就业需要!”有资料介绍说,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找工作费用总共约花了十亿人民币,仅去年北京应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人均超过一万元。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67万人,“毕业消费”(商家戏称为“毕业经济”)肯定超过去年!

    从华南师大毕业的小袁,毕业前一个多月硬是向家里要1000多元买了一部手机,用来联系工作。像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大学生“手机族”与日俱增,他们认为,如今就业压力大,能


够得到一个通知面试的电话不容易,如果因为联系不到而错失机会,就太不划算了。小袁说:“反正以后工作后也需要手机,现在买了和用人单位联系方便,迟买不如早买。”

    小邓曾是校报记者,文学发烧友,发表和获奖的作品不少。他制作的求职简历,光是印的作品和获奖证书就30多页,再用5元一张的彩印封面,一本自荐书就开销十几元,加上“广泛撒网”,花费可想而知。为打扮形象,在面试时得“高雅利落”些,花费400多元置办了整套“行头”——西装、皮带、皮鞋、公文包。他说,他还算是比较一般的,同学中有人仅“行头”一项就开支近2000元!

    小叶是暨大新闻系毕业的高才。他立志从事媒体工作,但接触多家都未能如愿。在招聘会上,他只好先与一家钢窗厂签订意向。“先留下来再说,以后还会有机会择业的。”他这样对笔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