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卖行暗度陈仓 典当业难成正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寄卖行这种调剂余缺、灵活变现的行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据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江苏省高邮市共有寄卖行、调剂行以及与寄卖行相似的旧货商店35家,这对于GDP只有110亿元的小城市来说是较为相宜的。然而,寄卖行发展的背后却也是泥沙俱下。笔者不久前对该行业在高邮的发展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在高邮,几乎所有的寄卖行都在经营典当业务,寄卖行少则40%、多则80%的收入来源于典当业务。一些寄卖行的老板在名片上堂而皇之地印上“开展房地产、汽车等贵重物品典当业务”,他们公开说,寄卖行就是典当行。其实,寄卖行与典当行是有着严格的界线划分的。 

  寄卖是顾客将手中闲置物品委托寄卖行出售,双方商定价格,等卖掉以后,寄卖行拿一些手续费,剩余货款退给顾客;如果暂时卖不掉,由顾客支付一定的保管费。寄卖行一般经营小额物品,扮演的是替顾客代卖物品的角色。而典当则是顾客将财物质押或抵押给典当行以获取款项的融资行为,在一定期限内顾客或续期或赎回财物,这些财物大多是贵重物品。通俗地说,寄卖是在物品出售以后,顾客才能拿到钱,寄卖行才能收取费用;而典当则是将物品送交给典当行,顾客就可拿到钱。虽然二者都是筹款的方式,但寄卖行经营的是商品,而典当行经营的是钱。 

  据调查,在高邮35家寄卖行或类似寄卖行中,有19家变相承认或由他人指认经营过房地产典当业务,还有一些已插足汽车业务。 

  寄卖行越俎代庖承担了许多典当业务,似乎暂时满足了市场对典当行的需求,但这种典当业务寄生在寄卖行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典当业的正常发展,也是高邮至今没有一家典当行的原因之一。 

  《行政许可法》出台后,国家依法解除了对寄卖行的特殊行业监管,而典当行则有严格的入门手续、严格的日常监管和年审制度。寄卖行违规经营典当业务,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监管,因而带来了大量的现实问题。 

  ——收赃销赃。顾客到寄卖行办理业务通常只带身份证和物品发票,但一些寄卖行为了“方便”群众,对来历不明的物品也照收不误,有的熟客甚至连身份证都不带,便可轻松地“当”到钱,一些难见天日的赃物很容易在这里收进售出。 

  ——牟取暴利。有些人急于筹钱,倘若他们的物品来之龌龊,本身就心虚,或者根本没有能力鉴定自己物品的价值,这时,寄卖行的老板往往会乘机疯狂压价,从中牟取暴利。 

  ——带来风险。寄卖行的注册资金往往只有几千元,一般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如果从事房地产、汽车等贵重物品典当业务,一旦出现携款“蒸发”等不测事件,势必给顾客带来很大损失。 

  ——引发社会和家庭矛盾。由于在寄卖行办业务手续简单,一些未成年人会将家里值钱的物品偷偷地拿到寄卖行“当”钱,然后去网吧上网;赌博成性的丈夫会背着妻子“当”掉房子还赌债;还有一些无业游民将租借来的汽车拿到寄卖行押钱。如此等等,引发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矛盾。 

  ——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大规模非法融资,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金融秩序。 

  除了逃避公安机关的监管外,寄卖行暗度陈仓还有一些原因。 

  按规定,开办典当行至少需要两个法人股东,也就是说,股东至少有两家是独立的企业,而且要相对控股,注册资本在300万元以上,其办理须通过商务部审批,还须经当地特殊行业办公室审批。这样“苛刻”的条件,一般人很难开办典当行;而寄卖行是个体性质,只需到当地公安局的特种行业办公室申报备案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走了捷径。 

  典当行丰厚的利润,使得一些寄卖行的老板不仅非法经营典当业务,还故意混淆视听,把典当说成寄卖,加之信息不对称,很多群众误以为二者是一回事,结果造成了寄卖行的“繁荣”。 

  个人到银行贷款时间长,手续繁琐,若是找亲友借钱又碍于情面,而到寄卖行筹钱就很便捷。从这个意义上说,寄卖行确实解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甚至激活了个别濒于倒闭的小企业,这也为寄卖行经营典当业务提供了土壤。 

  寄卖行越轨偷食禁果,错位孕育怪胎,不仅使自己成了患有多种疾病的“高危孕妇”,而且也难以“分娩”出健康的典当行。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切实肩负起职责,坚决打掉这个怪胎,创造条件让市场孕育出健康的典当行,同时也让寄卖行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