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开发的本质是脑力开发

潜能开发的本质是脑力开发
   目前,随着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强调乳婴儿早期教育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鲜明地反映出我们今天对大脑发育的最新认识、最深的见解。

  过去,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神经系统及其感官的生理解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它伴随着成熟过程而逐步到位,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遗传素质”脑的发展与成熟不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只要提供保证脑生长发育的营养,大脑就会按照遗传的指令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个体的特征和学习的能力。因此人们更多地只是重视早期营养对脑发育的影响,而“成熟是学习的基础”则是不可动摇的儿童发展观。孩子之所以3岁后进入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而不是在乳婴阶段,是因为小婴儿连话都不会说,他能懂什么,他能学什么?而差异心理学又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人生来就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随着孩子成长而表现出来,在智力水平上,这种差异呈正态分布,50%左右是中等,17%左右是良好的或中下的,6%左右是优异的或边缘的,2%左右是问题的或超常的。这一正态分布是遗传决定的,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就有了这个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一种宿命论的教育观,人的智力有高有低,这是先天的,在幼儿园里就能看出明显区别。家长或教师要按孩子的智力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于是又有了鉴别“超常儿童”实施“超常教育”一说,人们可以大谈提高学习能力,但决不能说“提高智商”,因为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今天神经科学发现,人脑细胞具有异乎寻常的增生能力,遗传进程为个体感知、运动、思维发展提供充足的细胞,以保证适应复杂环境的需要。如果环境刺激贫乏,脑的许多细胞就会发育废止,不再生长;如果刺激丰富,神经细胞就会得到充分利用。而大

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物”,神经系统的发育材料可以说是各种营养素,但神经系统的建构方式及分化则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要素。这一要素正是儿童早期成长的环境刺激,那些来自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平衡的、运动的、言语的;来自形状的、颜色的、符号的、声音的等等。正是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各种感觉运动器官,不断地在看、在听、在说,不断的在运动、在控索、在模仿,每时每刻接受着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才得以分化和建立起来。环境刺激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个潜在的设计师,塑造我们的大脑微观结构,特别是树突分枝和突触传导通路的建立。换言之,不是大脑的生长导致了婴儿对自己心理行为控制能力的增加,而是环境刺激以自己的结构方式刺激了大脑的建构与分化。儿童早期发展关键期的本质是脑处在突发生长期,大脑的各个功能区正处在建构与分化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敏感时期,而脑的各种信息处理系统和视觉的、听觉的、言语的、运动的等,它们在功能上的复杂程度以及结构特征是与婴幼儿早期发展环境刺激的复杂性与结构性相关的。人脑的微观结构,不是生来就定型的,而是在早期接受各种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大脑在成熟过程中不断建构与分化的真正要素就是环境刺激。正是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刺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脑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而人的智力差异本质上是脑的差异,脑的差异本质上是环境与教育的差异于是,今天对于乳婴儿的成长就有了一些全新见解。成熟不再是学习的条件,差异不再是全由天定。超常不再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智商不再是不可改变的品质——只要我们在神经系统的可塑期内,不失时机地进行早期教育,我们就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对于绝大数出生正常的个体而言,智力的高水平表达并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两大因素——遗传因和环境中,遗传因素在卵子

受精的瞬间就决定了,是不可调节的因素,唯一可以调节控制的是环境因素,尤其是早期教育环境。而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其遗传的共性——能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潜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差不多的。可以说,在早期发展关键期里,每个正常的婴儿都有一次遗传赐予的智力飞跃的机会。其智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主要依早期环境及教育质量而定,可以是中等,可以是落后,也可以是超常。其中“超常”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是个体智力潜力变化范围内的一种理想表现形式。相反,儿童早期失去教育的机会或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智力就会出现不良表达,即使有着优越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是学习的天才,发展的天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请不要放弃这稍纵即逝的宝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