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子与生意

      读当地报纸,有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说是在杭州火车东站出租车服务点旁,总有人向的哥发名片,上面印的广告是“XX拼车网”。所谓拼车,是将三四人的上班路线设计成同一条行车路线,合租一辆出租车,根据路程远近按比例分配出租车费用。而据报道,办起这个中介服务公司的竟然是一个在读的大一学生。之前,我还听过一则朋友转述的创业故事,主人公还是大学生,只不过地点换到了上海。上海某大学一在校学生,某日突发奇想,把上海全市的A4复印纸的出厂价格做了统计,然后跟其中最低价格(但质量保证)的纸厂联系,洽谈合作。大学生负责向上海中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推销该厂纸张,承诺以最低价格供应。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如此一来,企业会因此节省一大笔办公费用了;纸厂从此扭亏为盈,利润可观;该大学生靠差价几年下来赚了500万。

      这两则新闻可以被理解为创业之路,条条大道通罗马,也可以被解读为市场经济下内容为王、创意取胜。在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的《创意经济:人们如何靠点子致富?》中(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有一句话后来被反复引用: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话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要么创新,要么灭亡。”早在几十年前,德鲁克就在《管理的实践》中如此写道。在《创新的迷思》中,我曾一再拿苹果、三星、google说事,我说:“像苹果iPod的成功、像人们对Google的崇拜,像三星的‘化平凡为神奇’,像BenQ的设计为先创意取胜,还有摩托罗拉一再陷入低谷但却逃出生天、涅槃再生,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当然不是。美国《商业周刊》曾在发布2005年工业设计大奖(IDEAS)时写道:“在面对五花八门的选择不知如何是好时,消费者往往把设计当成新的区分标志。”其实,内里的奥秘已


非常明白:没有创意,没有生意。——而问题是,创意在哪里?

      记得霍金斯说过:“创意经济是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舞台,哪怕与朋友畅谈、小啜几口酒、凌晨4点就起床———只要找到实际可行的点子,就能成为他们事业、地位、个性化的推动力,这可不是个人的空想。”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创意好,机会固然多,但为难是很多时候创意不是迟到、就是根本不到。譬如我在讲述全球50位商业领袖故事的《他们改变了商业》中读到,盛田昭夫注意到年轻人走到哪里都喜欢听音乐,便倡议公司生产便携式磁带收音机,索尼的walkman风靡全球;而杰弗里·贝佐斯(Jeffrey Bezos)看到电子商务的趋势,然后灵机一动,搞起了amazon.com……“机会是对有准备人而言的”,它的等式是,“为了机会,请做好准备”。要赶上创意经济的大潮,抑或是,只为更创意地生活,用对方法,想对点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有关创意、头脑风暴的书。手头就有罗伯特·弗兰兹《创意无限》、乔丹·艾扬《Aha!我想到了:创意生活10妙法》、爱德华·德·波诺《严肃的创造力》、《水平思维》、《六顶思考帽》、《六双行动鞋》等几本。读了一些,有些收获,但是甚微。尤其是《创意无限》、《Aha!我想到了》一类,它多提供 “找回失去的好奇心”、“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要光观察表面现象”诸如此类的方法原则,操作余地太大所以反倒难以贯彻了。还有是爱德华·德·波诺,他倒写得很实证、也很技术性。像他创造的“水平思维”(lateral thinking)创新方法能不能转化出有商业价值的创意不得知,但对帮助拓展思维、开阔视野绝对有帮助的。插入一句,我先前读过的菲利普·科特勒的《水平营销》,其基础理念还是得益于波诺的。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在《创造性想像》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与其人民的发明创造力和把这些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的能力紧密相关……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已是新年,但不得不重提“超级女声”,响应奥斯本的观念,“超级女声”不仅是平民的欢愉,而且更是创意的胜利。套用相声《点子公司》的话来说:“一个点子可以创出一个名牌,一个点子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点子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个点子可以温馨一个家庭,一个点子可以凝聚一个集体,一个点子可以使国家昌盛。中国十几亿人,每人出一个好点子,咱们老百姓得富成什么样呀……”真是如此,那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