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名人录____爱尔芒德·戴维在中国

   1826年,生物学家爱尔芒德·戴维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这个山里的孩子从小喜欢探险,喜欢和自然亲近,尤其喜欢各式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他经常到山野中捕捉昆虫,采集回来制成标本,后来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
  22岁时,戴维加入拉撒路教会。1852年,他向教会提出要到中国传经布道的申请。直到1862年2月,36岁的戴维才正式启程前往遥远的东方。临行前,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米勒·爱德华兹交给他一项任务:帮助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采集动植物标本。
  1865年,戴维来到北京。他被这里各种各样新鲜奇异的动植物吸引住了,他经常到北京周边采集动植物标本,并整理寄回巴黎。戴维对自然科学的痴迷与热情,丝毫不亚于他对宗教的狂热。
  不久,戴维在上海遇到了一个来自四川穆坪灵宝学院的中国学生。那个学生告诉他,他们学院的法国院长已经在四川穆坪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准备运回法国去。戴维当即做出决定,从上海乘船溯江而上到四川穆坪,也就是今天的宝兴县。1869年2月,戴维来到成都。
  戴维到达穆坪的第二天,就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翻越大瓮岭,来到邛崃山脉中段的邓池沟。戴维凭着他多年野外考察的经验感觉到,这里正是他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梦想之地,一个动植物的王国。
  1869年3月11日,戴维在上山采集标本回来的路上,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现了一种从来也没见过的动物皮毛。他在日记中写到:“从远处归来的途中,一位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他是这个山沟中主要的土地所有者。他招待我们喝茶、吃甜点。在他家里,我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个体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
  在接下来的12天里,戴维焦急地等待着在当地雇请的猎人带回来他所热切期待的动物。“我的信基督的猎人今天回来了。他们带来了一只幼体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弄死了。”
  戴
维为自己的发现欣喜若狂。他确信,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而且只有中国才有。在给这种动物命名的问题上,戴维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就根据这种动物的皮毛特征命名为“黑白熊”。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发现写信告诉给米勒·爱德华兹。
  戴维将动物标本和描述报告寄给远在巴黎的米勒·爱德华兹。这是熊猫实物第一次介绍到西方,其轰动可想而知。人们从兽皮上看到一张圆圆的脸上,眼睛周围是两圈圆圆的黑斑,就像戴着时髦墨镜,而且居然还有精妙的黑耳朵、黑鼻子、黑嘴唇,这简直就是戏剧舞台上化妆的效果。
  米勒接到标本后,将黑白熊正式命名为“猫熊”。“熊猫”则是在阴差阳错中产生的。民国初年,我国生物学家在重庆北碚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展示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了“猫熊”的学名,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书写是从右到左,参观的人们却按英文方式(从左到右)把“猫熊”读成了“熊猫”,后经记者报道,这一称谓就流传开来。
  由此,大熊猫名声大噪。世界各国的动物学家、探险家和旅行家纷纷前往中国,捕捉这种珍奇的动物。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西方掀起了一股寻找活体大熊猫的热潮。由于大熊猫是一种深居简出的动物,这些外国人除了带走一些大熊猫皮和传奇故事,谁也没有得到活的大熊猫。
  戴维后来成为法兰西国家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传教士。他一生酷爱动植物研究,其代表著作有《中国之鸟类》、《戴维植物志》。他于1900年去世。生前,他认为在中国从事科研和传教活动的12年,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