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策略二:练神策

脑力开发策略:练神策
练 神 策  大脑是生命的中枢,生命在于运动。经常使用大脑,就是运动大脑、锻炼大脑。  突触生长学说  脑神经系统基本单位叫神经元。神经由细胞体和树突与轴突组成。神经细胞间的接触部位叫轴突。大脑细胞接受的刺激越多,连接点越多。  轴突是神经元在学习、训练、实践中,不断接受刺激产生的。同一神经通道接受不断的同样信号输入刺激会使神经元突触生长,让传人效率得到提升,形成记忆。记忆也就意味着新的突触联系的出现。这就是“突触生长学说”。(澳大利亚神经学家艾克尔斯因此发现获1963年诺贝尔奖)  思维自身是一个过程,人脑细胞在不断运动中反复接受刺激而逐渐增强功能,不断思维是大脑的保健操,所以要不断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大脑保持最佳功能状态。  佛罗依德与皮亚杰是两位最著名的人类成长问题研究专家。他们都同样把目光投向人类的儿童时期,前者是一位个性与情感发展历程的探索者,他认为儿童与他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后者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与物质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我们理解普通人的认知过程很有意义。  卡尔·威特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出生后五六岁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  (卡尔·威特)卡尔·威特是什么人呢?他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老威特的儿子,生下来就是一个低智能儿童,其父持之以恒,以自己的教育方法,培养他成为全德意志闻名的奇才。他8岁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种学科,对德、法、意、拉丁等6种语言运用自如,9岁人著名的莱比锡大学,14岁获博士学位,16岁就任著名的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哈佛大学图书馆珍藏《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在美国的一个孤本。哈佛著名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在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推荐下运用书中所叙述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儿子威廉11岁进
入哈佛大学,15岁从哈佛毕业。哈佛大学教授威纳博士同样教育自己儿子罗伯特·威纳10岁进人塔夫茨大学,14岁毕业,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8岁获博士学位。罗伯特的妹妹康斯坦斯14岁、二妹贝鲁特12岁都进读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塔夫茨大学教授巴尔博士的儿子阿道夫巴尔13岁半进入哈佛,只用3午时间就提前一年毕业,同年其姐15岁人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与他同期毕业。其妹丽安和第洛得洛夫也于同年上大学。  在中国,大家熟悉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的刘亦婷同样受惠于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其母在该书中写道:“得到{早期教育与天才》(介绍卡尔·威特教育的书)之后,我如获至宝,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家都要去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大开眼界。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孩子的具体做法,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名中国早慧儿童,刘亦亭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优秀素质也是用书中的方法施教打下的基础。那会儿,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的孤本藏书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他们似乎都是神童(好像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子)。其实神童并不“神”。他们的家长均是运用了卡尔·威特法则教育自己的孩子成才的。  或许有的朋友会说:这里说的都是早期教育,而我们已经不是儿童了,还有用吗?有用,完全有用!这里只是说明每个人都可以开发成天才,而并不局限于儿童,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何况大家还在“朝阳时期”。大脑是处女地,何时去开发,只是相对的时间问题,而不减损其原有的价值。许许多多中外著名人物如爱因斯坦、牛顿、华罗庚等都不是神童,不都成了天才、伟人了吗?从另一方面来说,有的朋友起步较晚,就要从现在做起,奋起直追!  我们人类一直以来运用大脑大多运用左脑即文字、思维等抽象的一面,根据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右脑更具有无限潜力,这就是我们后面介绍的全脑法,它形成的全脑风暴必将席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