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九粮店”现象透视

  西安十九粮店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闻名遐迩,享誉全国。曾经被树为中国粮食企业的一面红旗。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国家放开粮食价格以后,十九粮店同全国其他国有粮店一样,遇到了经营中的诸多难题,发展减缓,整个企业步履维艰。

 

  后来经过主管部门的帮助与企业的努力,对城镇国有粮店进行了简单改造装修,引进丰富商品,实行开架式销售,发展中小型百货超市,取得了不俗的业绩。96——98年是企业的经营鼎盛期。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入WTO的影响,十九粮店呈现经营滑坡迹象。据笔者调查发现:同时期整个西安粮食流通业90%的门店持续亏损,除了粮食行业特点外,外围环境、企业体制、经营思路、管理水平、资金实力、人员状况、政府宏观政策,无一不是影响粮食流通企业亏损的深层次原因。
 
  一.制约国有粮店连锁经营的因素分析 

  1.外围环境 

  以西安为例,市内国有粮店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期,部分地段优越,面积较大,商圈条件较好的国有粮店改造成中小型百货综合超市经营。由于当时西安连锁业刚起步,竞争有限,以十九粮店为代表的国有粮店连锁经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进入九十年代末,随着家乐福、家世界、麦德龙、正大易初莲花等国际国内知名连锁企业入驻。西安零售业中小型超市独霸格局被打破。以百盛、海星、十九粮油为代表的中小型超市时代一去不返。且事实上其市场份额迅速萎缩。中小型超市已逐步淡出西安市场。在有关经济学者撰文警告特大型仓储卖场声中,巨型仓储时代已经到来。 

  2、企业体制 

  粮食企业属于国有资产。企业的负责人要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虽然也进行企业改革,但没有完全理顺产权关系,没有建立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粮食企业彻底摆脱政府附庸品角色,盘活国有资产,将闲置的资产,重复设施进行转让、拍卖、出租、承包,盘活资本,防止国有资产继续流失。
 
  3、经营思路与管理水平 

  企业经营贵在创新,连锁经营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完全在于其作为传统零售业态的一种创新,发展连锁经营,粮食流通企业必须转变思路,锐意创新。现实中粮食企业经营者知识水平低,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习惯于行政思维,缺乏开拓创新能力。虽然进行着现代化的零售业态运做,可新瓶装老酒,随着商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其粗纩经营逐渐显露出弊端。 

  4、资金实力与人员结构 

  国有粮店资产主体结构单一,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积累程度低,效益差。难以吸收社会资金进入,无法筹措到大笔资金从事巨型仓储超市运做,而巨型仓储超市良好的购物环境,丰富的产品是中小型超市无法比拟的。而由粮店职工脱胎而来的中小型超市员工文化层次低,年龄偏大,思维僵化,客观上影响了中小型超市的运营。
 
  5、政府宏观政策 

  国有粮店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方面要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商业零售业的竞争,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一方面它又要发挥国家稳定物价,平抑市场的政府功能。使得国有粮店在贯彻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彻底,与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分析认为:这是国有粮店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理论课题。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退出粮食企业,加强宏观调控,独立履行其稳定物价的职能。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扭转西安粮食流通业亏损局面,其出路与对策为: 

  一、转变思路,整合资源,坚定走连锁店发展之路 

  (一)社区便利店建设 

  1、原因 

  中小型百货综合超市在粮店初期改革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培育了一大批连锁店人才,保留了诸多客户资源,良好的品牌效应等,不能轻言放弃。且连锁超市是当今零售业态发展的主流形式,改革只能顺时而动。
 
  特大型仓储买场选址严格,运营成本大,客观上影响了其扩张速度,完全放弃了全市558家社区,粮食企业要避开仓储买场优势与锋芒,占领其盲点 。进军社区便利店的时机业已成熟。
 
  社区连锁店经营特点:投资少,方便快捷,人工成本低,风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