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大学生  作用  怎么使用  原理  高的  怎么写  时间  金鱼  怎么分类  工具 

历史类电视节目如何制作 电视节目制作内容

   2023-02-01 勤学网3786
核心提示:历史类电视节目,面对电视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网络新媒体的挑战,节目创作必须进行新的不断探索,那么历史类电视节目如何制作呢?一起来了解下吧:【历史类电视节目如何制作】一、节目简介CBBC的历史喜剧节目《糟糕的历史》改编自英国作家Terry Dea

历史类电视节目如何制作 电视节目制作内容

历史类电视节目,面对电视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网络新媒体的挑战,节目创作必须进行新的不断探索,那么历史类电视节目如何制作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历史类电视节目如何制作】


一、节目简介

CBBC的历史喜剧节目《糟糕的历史》改编自英国作家Terry Deary的同名系列丛书《糟糕的历史》。原著《糟糕的历史》和普通的历史读物不同,它独辟蹊径呈现历史的另一面:充满血腥暴力的战争、令人匪夷所思的生活习俗、充满恶趣味的历史人物怪癖等等。书中丰富多彩又稀奇古怪的史料信息打破了历史在人们心中的枯燥面貌,从而使得此书赢得了从孩童到成人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糟糕的历史》系列丛书至今已经被翻译成超过40种语言在全球发行,销售数量超过两千五百万册。

电视节目《糟糕的历史》采用真人演绎的方式对丛书成功进行了电视化改造。首季开播于2009年4月16日,每季共十三集,每集时长30分钟。节目由一只名叫Rattus的老鼠主持串联,由真人演员团队对各个时代进行情景化的演绎。一集节目通常包含6-8个历史时代片段,每个片段总时长为4分钟左右,每个历史片段下通常又会分割为两三个小片段。这种碎片化的情节演绎既能保证每集丰富的信息量,同时一集中造型服装的不停变换也能够持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每个历史片段中,无论是场景布置、服装造型还是演员说话的口音都力图接近该片段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在演员的情景演绎过程中,电视画面下方会适时出现举着牌子的小老鼠,提醒观众“这是真的”。节目力图实现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夸张和恶搞,增强节目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

五季节目共涉及到了二十多个历史时代片段,每个片段都有固定的名称,例如:虚伪的斯图亚特王朝、悲惨的二战时期、时髦的希腊人、讨厌的20世纪、邪恶的维京人、糟糕的都铎王朝、繁华的乔治亚时期、邪恶的维多利亚时代等等。节目大部分呈现的是英国古代历史,但同时涉及有其他国家的历史。

二、演员团队

《糟糕的历史》节目对演员的要求很高,由于涉及到众多国家、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员必须要根据角色要求进行符合时代和人物特点的表演,同时能够做到喜剧性的发挥。《糟糕的历史》五季以来都是采用固定的演员班底,主要演员有六人,每个人在一集节目中都会饰演多个角色。这些演员的台词功底、肢体动作都非常成熟,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例如节目中扮演过莎士比亚、查理二世、狄更斯等历史人物的马修贝恩顿不仅是演员、编剧,还是乐队主唱,出版过音乐专辑。扮演死神的西蒙法纳比既是演员也是编剧,同时舞蹈也跳得非常好。这些演员多样的才华使得节目能够以各种方式达到优质的呈现。

三、幕后制作

《糟糕的历史》的制作周期要比普通电视节目长得多,每一季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制作。具体来说,剧本写作需费时2到3个月,拍摄时间需8周左右,后期制作需3至4个月。而相关历史顾问和研究人员早在编剧写作之前几个月就开始工作。

为了保证节目在史实上的准确性,《糟糕的历史》原著丛书作者Terry Deary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一直和剧组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节目还聘请了一位历史知识十分渊博的Greg Jenner作为节目助理制片人,对节目中所涉及的史料的准确性进行严格的把控。依靠着历史专家的力量,尽管《糟糕的历史》节目形式上极尽夸张搞笑,但是节目内核依然能够保证真实且严肃。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够获得从儿童到成人的一致好评的原因。

四、制作理念

1、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更为有趣

对于一档面向青少年的历史节目来说,如何协调节目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是一个难题。在节目制作之初,BBC的执行制片人凯若琳认为节目首先应当是一个喜剧,能够引人发笑要比严格尊重史实更为重要。然而当节目进入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后,凯若琳发现“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更为有趣”。于是节目制作的首要原则变成了“精确反映史实”。

2、历史的全部就是人

历史并非一堆枯燥无味的时间和数字,历史是由人构成的,历史事件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推动完成的。只有将历史分解还原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个体人物,才能使得历史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执行制片人凯若琳认为“历史的全部就是人,要让观众感觉自己和历史是相连接的。只有了解了过去人们的行为动机,才能更好的了解当下的人们。”因此在《糟糕的历史》节目中,人物永远是节目表现的主体,历史事件也通常是由个体的人物来承载和表达。

五、节目特点

1、史实基础上的戏剧性夸张

(1)史料的选取。通过对《糟糕的历史》节目中呈现的历史点的总结分析,能够发现节目选取的史实通常分为以下几类:①名人轶事。名人的逸闻趣事向来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而对历史名人生前故事的挖掘同样能够激发观众强烈的兴趣。英国历史上存在多次王权变更,每一个帝王都有其独特的身份故事。因此节目中有关查理二世、乔治四世、玛丽皇后等的八卦描绘非常多。历史名人不仅局限于王侯将相,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等也经常成为节目表现的主体。例如寓言作家伊索是怎样死亡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是怎样利用机械理论打败敌人的、哲学家边沁拿茶壶当宠物的怪癖等等。②古怪习俗。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历史上很多时期的人们都有着非常独特的信仰、习惯。例如古埃及人对于猫的崇拜、斯巴达人在战斗之前激发士气的独特方式、中世纪的意大利人相信能从马粪里提取金子等。③特殊历史事件。例如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事故、阿姆斯特朗的登月事件、美国黑人权利运动等。

(2)情景化的演绎方式。在一般的历

史类科教节目中,历史知识通常会直接以主持人解说的方式灌输给观众。然而《糟糕的历史》则采用“情景化演绎”的方式,通过设置一定历史情境,将历史人物置身于故事情境当中。例如在第四季的第一集中,为了展示乔治亚时期的消防情况,节目设计了一个乔治亚时期的女性家中失火后,先后遇到几个前来救火的人,却因为她没有加入他们的团队而拒绝救火的情景故事。这样的故事化演绎将乔治亚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得生动形象。这种节目设计,将历史知识点不落痕迹地融入了故事中,再经过演员夸张搞笑的表演,使得教育目的和娱乐效果水到渠成。   2、历史资料的现代化演绎

(1)综合运用插图、动画、问答、游戏等多样化的表现元素。《糟糕的历史》充分调动了多样化的电视表现手法,包括彩色插图、模拟动画、测验问答、甚至是电脑游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包装之后,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就变得生动有趣。每个历史板块开始之前都会有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漫画人物进行解说和串联,他们相当于这一板块的标识性人物。测验问答也是节目中常用的元素,通常一段人物介绍之后,屏幕会出现选择题让观众猜测哪个答案符合史实。除此之外,节目还将经常利用网页视频聊天工具、网络闯关游戏等表现元素,给予了观众十足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2)充分利用流行节目或影视剧进行

戏仿改造。戏访流行节目是《糟糕的历史》的一大特点,节目播出以来,戏访过《BBC新闻》《换妻》《学徒》《顶级厨师》《卧底老板》等等多个流行节目,例如第五季中经常出现的糟糕历史版学徒,无论是场景设计、镜头语言还是中心人物的造型上都和原版《学徒》非常相似,然而糟糕历史版《学徒》的选手都是历史人物。节目巧妙地借用了学徒的外在形式,通过两个团队对任务的执行情况,来展现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工业发明创造。

除了糟糕历史版本的各种流行节目,糟糕历史的常规情景演绎也会通过借鉴流行影视剧来达到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例如第五季第二集中对于诗人拜伦的演绎,就针对历史上拜伦面色苍白、充满贵族气质、喜爱养狼等特点,结合当下流行的吸血鬼系列影视剧,通过昏暗的灯光、恐怖的音效、神秘的气氛使人联想到吸血鬼电影。这种借鉴方式和反差效果往往能够引得观众会心一笑。

(3)创意十足的改编音乐秀。改编音

乐秀是《糟糕的历史》最为人称道的一部分内容。作为节目的固定板块,每集都会针对一段历史事实,对一首观众熟知的歌曲进行改编演唱。演员在节目中穿着具有时代标志的服装,拿着特定时期的道具,用现代歌曲的旋律唱出讲述古代历史的歌词。例如在第五季第四集中,该板块通过改编全球大热的《江南Style》,以极为贴合曲调和节奏的歌词,表现了古罗马时期最富有的罗马人马库斯的人生故事。在这个片段中,画面镜头短促且摇晃不定,十分符合《江南Style》曲调本身强烈的节奏感,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罗马人马库斯的奢华和邪恶。巧妙的歌曲改编,加上演员精彩的表演,使得改编音乐秀片段成为《糟糕的历史》最受欢迎的板块。因此,从第二季开始,每一季都会将本季的音乐秀进行汇总编辑,作为特别节目即第十三集播出。

六、可借鉴性

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我国的历史资源几乎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目前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式解说。二是严重脱离史实的商业化恶搞。无论是以上哪一种,都无法达到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播历史知识的教育目的。

《糟糕的历史》在严格遵照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的电视元素,通过创意性的戏仿和改编,使得节目在传播严肃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具备极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鼓励观众去主动了解历史。如果能够借鉴引入该节目形式,通过糟糕历史的方式来普及中国历史,会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起到极大的作用。

然而同时这档节目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借鉴难度。

剧本创作:怎样合理安排笑话和史实,把握住戏剧夸张的限度使之无损于史实?采用怎样创新的喜剧形式,才能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些都是剧本创作时的难点。

演员:演员要扮演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物,要能够胜任变换的要求。这要求演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无论是肢体、表情、语言、才艺,还是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能力上来说,演员都面对很大的考验。

专家团队:我们的历史学者往往是某个史学领域的“专才”,对非自己研究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正史、严肃史居多,像Terry Deary这种反抗正统历史教育,且能将历史解说的通俗易懂的学者很少。

【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技巧】


一、数字化的时代含义

“数字”是英文digit的大陆的译法,但在媒体那里被普遍认可并得以广泛传播的,莫过于《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尼葛洛庞帝著,海南出版社出版,胡泳、范海燕译),在这本书里,digital被译为“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通常用模数转换器执行这个转换。

二、电视节目制作的现状

随着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变革,电视台节目制作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已从模拟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从单机向网络化的发展。那么,电视节目制作的现状怎么样呢?

1.提高节目制播效率是根本要求

新闻、制作、数字内容管理、播出等单个业务板块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出现了“大新闻”、“大媒资”、“大播出”、“制作群”、“演播群”的概念,实现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通过大规模、集约化的网络模式提供低成本的节目制作能力,通过流水线式生产作业提高节目制播效率,这些成为节目制作的根本,唯有如此,才能生存下去。

2.网络化构成是核心要求

电视台多个业务板块间如果不进行互联互通,就难以实现节目资源在全台范围内的共享,难以提高节目制播能力,严重削弱网络化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全台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的建设和应用逐步成为趋势。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电视台通过整合或新建,完成了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很多电视台大多通过全新规划建设或旧网整合改造,实现了两个以上异构业务板块的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台内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

3.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的合理化是辅助要求

面对激烈竞争的局面,电视台必须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以网络化节目生产流程为核心,强调的是信息化对网络化生产流程的支持,重点关注的是整个网络化节目生产体系的控制以及资源组织分配的合理性。此外,随着高清技术的成熟、高清设备的降价以及北京奥运高清转播的推动,电视台新建的转播车、演播室大量采用高清系统,一些电视台还采购了高清后期编辑设备,并着手高清制作网络的建设。

三、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也不会停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广电领域不断的推广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也进入新的跨越发展期,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向全台网络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的节目载体和网络化的制作环境将极大地改变现有的节目生产方式,计算机网络化的节目制作手段、数字化的节目载体形式以及信息化的流程管理,将取代原来业务形态,成为主流。已经建成全台网的将进一步优化台内网络化制播环境,进一步实现全台的内容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管控模式适配、使用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拓展。

2.向多媒介业务融合方向发展

随着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已经兴起,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电视节目生产及管理方式很难匹配新媒体市场这种海量生产、海量内容管理、高时效发布的内容生产处理需求。因此,要求根据新媒体的业务特点,建立多媒体业态的节目生产架构.面向多终端、多媒体进行内容采集、生产、集成、管理、发布,从而提升集团化和跨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入多媒体整合传播、整合营销的全媒体时代。

3.向传者角色与受众角色最佳交融方向发展

传者指信息的发出者,受众指信息的接收者,但《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一个简单的定义:由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在这里,传者与受众的角色已不再固定化,常常处在互换的变动中。这种技术进步导致的传播链条中角色的变化对传统媒介冲击很大。冲击最突出的结果是受众地位空前上升。“顾客是上帝”曾经是商业宗旨,而今用“受众是上帝”来阐述某些媒介的宗旨恐怕并不为过。因此,当受众出现在创作者们的视野中时,创作者便再不可以忽视其存在。不仅节目形态上要将受众参与度增强,如录制现场请嘉宾,场外电话互动,或现场放场外拍摄录像,更深层次的还要研究节目目标受众和潜在受众的潜意识,千方百计吸引受众注意力,使二者达到最佳交融状态。

四、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质量提高的措施

1.增强责任意识

电视是当今社会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公众传媒之一,电视节目内容和质量的好坏对电视观众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欣赏作用。众所周知,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台的整体播出质量,而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是电视的生命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节目的质量是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不把电视台节目技术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很难完成好广播电视的任务,所以提高电视节目质量,保证精品节目的重要播出是我们电视从业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轻心。

2.加强对节目前期质量的控制以及对设备的把握

节目拍摄时,摄像人员在注意光线运用、构图、曝光、同期声录制等四个方面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调整不同的拍摄参数。源头若不好,后边就很难弥补了,所以要把好摄像机这一关。为了维持自然电视图像品质,很重要的一点是摄像前要仔细调整摄像机。比如景物聚焦、拐点校正、伽马校正、轮廓校正、白切割校正、黑白平衡的调整以及参数设置等,保证各摄像机的色彩还原性和色彩一致性,使各机位肤色、色彩一致,镜头间切换时没有相位跳动和色彩差异。在满足艺术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好黑电平幅度和全电视信号幅度,充分利用动态范围使图像清晰柔和富有层次感。否则稍不注意,拍出来的片子就会暗部无层次、高光处超标或限幅、画面模糊不清,根本体现不出高清的特点,说不定还没有标清摄像机拍得效果好。

3.加强节目后期编辑制作的监制

首先是节目带的制作顺序,从保护带、引带、正式节目到带尾的制作要求,声道的分配以及对电平的要求(峰值),严格按照国家广电总局GY/T223-2007规定的标准去做,不可马虎,对正式节目而言不仅每个接点电平进行认真检查,而且对画面中的每一帧都不要放过。控制好视频幅度、字幕电平、底电平及声音电平,除监测全电视信号幅度不超标外,还要监测R、G、B信号色域不越限。对于合法信号来说,图像信号幅度虽然没有超标,但节目图像质量不一定就是好的,即有可能产生色域超标。所以在节目图像信号记录时,防止非法彩色有助于提高节目图像质量。因此我们在技术质量审查时,不仅要监测复合全电视信号的幅度不超过标准规定,而且要确保分量信号R、G、B色域不越限超标,力求达到技术规范的最高标准。

【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1. 节目形态逐步丰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荧屏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类电视栏目。开播于2004年10月的央视《国宝档案》栏目,以及央视的《重访》《见证》,北京卫视的《这里是北京》,陕西电视台的《影像》等,是传统纪实类历史节目的代表。其节目形态主要以主持人演播室解说加影像资料呈现为主,以小切口带出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2004年左右开始走红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创了评说类历史栏目的节目形态,但此后这种传统“说书式”的节目形态,随着易中天、阎崇年等主讲人的离开也很快走向落寞。同时发展的还有口述类历史节目,如央视的《讲述》、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和重庆卫视的《记忆》等,运用历史亲历者的叙述和回忆替代冰冷的史料,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而2009年北京卫视开播的《档案》栏目,又开创了演播室主持人个性化讲述的节目形态,从而营造出一般历史类节目所不具备的舞台感和现场感。总体看,历史类电视节目形态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但纪实类、评说类、口述类还是当前节目的主流形态。

2. 表现手段更加多样。

传统的历史类电视节目,往往运用“电视画面+解说词+人物采访”的方式进行创作,同时比较重视历史资料的使用,这也符合电视媒体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但受限于电视技术的限制,表现手段相对单一,往往一种新的表现手段的引入就能引起业内的跟风模仿。如1988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首次使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感染力,让人耳目为之一新。而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历史类节目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影像修复、立体图示、三维动画、虚拟再现等多种表现方式,更是被电视军事历史类节目运用得淋漓尽致。如北京卫视的《档案》栏目,除了主持人讲解之外,充分运用录音、历史影像、档案资料、实物、图片等多种手段,使得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出现交叉,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类节目的表现空间,被业内广泛模仿。

3. 个人化色彩更加明显。

无论是早期纪实类的《这里是北京》,还是口述类的《凤凰大视野》等栏目,严格意义上讲都属于传统历史类节目的制作形态,风格沉稳、格局宏大、史实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但近年来,传统电视行业和网络新媒体融合开始加速,网络媒体对电视节目的影响逐步加深。以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为代表的历史类节目,其主持人的个人化色彩十分明显,石凉、曹炳琨、曹卫宇等多位演员出身的主持人形神兼备的解说,构成了栏目的特色和亮点。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的网络播出以及网络节目的电视播出正逐步形成常态,一些原本在互联网制作的历史类节目也登上了电视。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选择更加丰富且倾向于娱乐化,节目形式更加简洁,语言风格更加口语化,主持人个人色彩更加突出,形成了与历史类电视节目完全不同的风格。

【历史类电视节目如何创新】

1. 注重军事历史的新开掘。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经过历史学家多年的努力,对于同一历史的总体认定和评价是基本趋同的。这就决定了历史类电视节目在选题策划上往往容易陷入一个死结:选题策划涉及的历史往往已有定论,难以创新;进入创作的节目往往已有作品,难以突破。为此,《百战经典》栏目近年来的一个重点,就是努力实现军事历史的新开掘。具体来说,一是努力开掘历史遗漏的珍闻,以他人没有尝试的创作视角进行节目策划,如在纪录片《腾冲腾冲》的创作中,节目组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战争进程为脉络进行创作的方式,转而以人物来架构历史脉络。二是努力开掘历史延续的新闻,不是单纯地报道历史事件本身,而是要以当代的眼光和炽热的情怀,用今天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关心历史中的人物命运,给观众更深的思考。如在《腾冲腾冲》的创作中,考虑到参加过腾冲抗战的老兵年事已高,摄制组专门给老兵们留下了珍贵的人生影像,并在荧屏上向他们致敬,这种创作情怀就受到了观众的认可。

2.注重影像品质的新提升。

文字记录的历史尚且会遭到质疑,电视节目表现历史往往会遇到画面不足的问题。影像资料不仅是支撑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也是影响节目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百战经典》栏目创办之初,受限于历史影像资料缺乏、制作经费有限等境况,主要采用“解说+专家+资料”的方式进行制作,这种节目形式的好处在于制作相对简单,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就是影像品质难以保证。为了提升节目的影像品质,栏目一方面通过采购渠道购买了《彩色二战》等一系列历史修复影像资料,丰富栏目影像资料储备;另一方面加大节目自采和外拍力度,自采外拍节目比例占到了栏目全年节目的近三分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栏目策划制作的《城市与战争》《常德保卫战》等系列节目,大量采用现地实拍,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之中对历史进行讲述,以精良的品质获得了业内的肯定。

3. 注重与新兴媒体的新融合。

在节目资源竞争十分激烈、媒体融合走向深入的今天,电视节目策划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在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中寻找选题。《百战经典》栏目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栏目微信公众号“央视百战经典”积极做好节目宣传推介,在与网友互动中获得新闻线索。如2016年观众留言提供了中国共产党早年在江苏如东领导创建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的线索,栏目组很快策划了专题节目《海上出蛟龙》。另一方面积极关注人民军队动态,从现实的宣传需求与历史的交汇点中寻找线索。如2016年7月22日,在南苏丹牺牲的维和烈士李磊同志骨灰安葬仪式在蒲江县成都战役烈士陵园举行,栏目立即围绕“成都战役烈士陵园为何修建在蒲江”进行策划,制作了讲述成都战役最后决胜阶段故事的专题节目《决胜蒲江》,播出后反响良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开店资讯
网站排行
推荐网站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