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将、皇帝的领导方式与风格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团体治军的作风悬殊。在这里举他们两团体做例子,是想谈一谈指导的方式与作风对事业的影响。

    李广阔家都知道,是有名的飞将军。程不识,能够除了专门研讨秦汉史的入主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其真实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团体是齐名的。他们一个是如今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明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事先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和他的孙子李陵都是名声很大的人物。司马迁是李陵的好冤家,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李广由普通军人成为一代名将,史书说,他能叫出部下战士的名字。李广是边郡太守,领军万人之众,他不能够叫出那么多名字来。实践上,他是和他周围的亲兵关系亲密。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在的作风,形形色色,他所率领的骑兵十分精良,以机动性替代事先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经常获胜,有时即使战士比拟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李广时常率领大批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比如有一次就被匈奴俘虏,但他夺了匈奴的马逃出来了。还有一次是用相似“空城计”的险计脱围:他自己骑着马,渐渐前进,匈奴以为这是诱敌,不敢贸然行进。其实,李广的做法不是率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打匈奴时,从军五道反击,武帝不让他指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佐部队,未尝没有道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喜剧,形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

     李广的孙子李陵带五千名荆楚健儿出塞。这些汉军都是步卒,无法和匈奴的骑兵对立。李陵率军从居延(在明天的额济纳河流域)动身,进入大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李陵的朋友是匈奴的右贤王,他的部队数量多,而且战役力很强,李陵要想取得成功是极端困难的。最后他的五千人的军队毁灭,他自己也被俘了。李广和李陵作战很英勇,但靠团体英雄主义无法打赢一场大的战争,这不是统帅的做法。作战不是示弱,不是炫


耀自己。要论作为一个指挥官,李广和李陵都是不够格的。

     程不识和李广、李陵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十分严谨的将领,将部队依照最严厉的纪律训练,分红部伍,有职责明白的层层级级的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警戒形状。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相互照应,相互看守,安营扎寨很有章法。举动起来,全军一同举动;扎下营来,朋友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未遂,但他自己也没有取得过严重的成功。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由于他战不败。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程不识则可以不时地积聚成功。

    李广、程不识代表了两种指挥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两团体之间难作肯定的好坏评断。就亲和力与勾搭力来说,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但也是不至于随便被打垮的。程不识指挥军队的作风在汉朝延续了很长的时期,所以汉朝时“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换句话说,指挥的命令只能下到达第二级,无法下到达第三级以下。这样的部队十分坚实,但扩张性与活动性都遭到相当大的限制。

    这两类例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详细说来,居下风的时分,李广的军队较容易成功。往常的时分,程不识的作风可以维持不败。最好的方法是适外地谐和这两种作风,但如何谐和则是另一门大学问。从普通状况来看,假设我们不知道眼下的形势如何,还是选择程不识那种类型的人才或许采取程不识那样行事的作风比拟稳妥一些。

唐太宗与明太祖

    唐太宗和明太祖都属于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但他们创立帝业的方式、施政的作风却有极大的差异。经过比拟这两位皇帝,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指导作风、决策方式对国度形成的庞大影响。

     唐太宗的大业依托的是三支力气:一支是关陇集团,


一支是山东集团,另一支则是江南文士。关陇集团以北魏鲜卑贵族为首,代北武川系军事贵族是其主体,也包括一些胡化的汉人和西域的胡人。他们握有兵权,多以军功致位通显,世代承袭封爵、勋阶,与皇室、关中郡姓经过联姻等方式相结合,成为西魏、周、隋三朝的政治中心力气,虽经改朝换代,依然权利不坠,正所谓“关中尚冠冕,代北尚贵戚”。山东集团包括山东士族和山东俊杰两局部。山东士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弱小的宗族乡里基础,并由此发生出庞大的政治能量。他们进可左右朝政,退可控御乡土,当南朝高门走向兴起之际,山东士族却仍有生命力。山东俊杰是在隋末混乱的情势下崛起的豪门地主武装集团。换言之,他们是在隋朝末年大动乱的社会局面中力气迅速收缩的山东中央豪强。所谓山东俊杰是以暴力方式提升其政治位置的。江南文士中,很多出自隋朝一致之前南朝以文学见长的世家大族,他们一方面参与政治制度、典章则例的制定,另一方面又在江南地域继续发扬影响。这三支力气对唐朝的树立和唐前期国力的恢复与壮大起到了很大作用。

    为了平衡各派政治权利,唐太宗下令修撰了《氏族志》,以抑制山东旧士族。他可以应用上述政治集团的优点,从中调控,坚持平衡,不让其中的哪一支力气凌驾于其他集团之上。他重用魏征,一个重要缘由是魏徽早年与所谓“山东俊杰”有亲密关系。魏征为李世民所用,可以“接洽山东俊杰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诸政治社会权利之妙用”。

    从政府的组织方式来看,唐太宗异样注重在制度上保证分权制衡。这种制衡不只仅针对各个官僚集团,也包括控制皇帝自己的言行。唐朝在中央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担任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担任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事。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担任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宫都是宰相。事先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中央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长官,主要掌纠察百官和监视府库出纳,可以说是“天子耳目”。御史大夫下分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置侍御史,掌弹劾中央的百官;殿院置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朝会、郊祀及巡视京师,以维护皇帝的尊严;察院置监察御史,掌监察中央官吏。

    中央的司法机构有三家:区分为大理寺,这是最高的审讯机构;刑部,是司法行政机构;御史台,担任监视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讯活动。每遇严重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

    很清楚,唐太宗不是把权利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而是把权利分散到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去,这些部门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这就能较好地处置各种政务。

     唐太宗自己很顾惜人才,能礼贤下士。他接受隋亡的经验,慑于农民起义的余威,与群臣“万事大吉”,励精图治,国度出现了兴盛的现象,史称贞观主治。事先的政绩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相,知人善任,进忠贤,退奸佞,朝政清明。太宗可以虚怀纳谏,以魏徽为代表的一些大臣可以面折廷诤,这就防止和纠正了不少错误。他下令制定刑律,以轻代重,君臣执法能不避权贵。太宗还注重吏治,慎择刺史,严惩贪官污吏,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以恢复经济,开展消费。他自己节省自持,力戒奢淫。在他的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唐朝二十年间习俗憨厚。经过上述政策和措施,贞观时期构成了连年歉收、谷价昂贵、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状况。
 明太祖的作风与唐太宗差异极大。他主要是靠两支力气开创帝业的。一支是他最后起家的家乡武将谋臣,号称“淮西罪人”或“准西勋贵”,其中包括徐达、常遇春、汤和等能征惯战的将领,以及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陶安等运筹帷幄的文士。另一支则是以宋濂、刘基


等人为代表的浙江文臣。在推翻元朝、消灭各路割据力气的进程中,这两批人都发扬了很大的作用。元末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后,实行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战略,开展消费,且耕且战,为军需奠定了雄厚基础。这条战略就是徽州儒士朱€€提出来的。

    明太祖攫取了全国政权之后不是继续应用这些文官武将的优点,相反,他对创业罪人心胸猜忌。为了保证朱家子孙能坐稳天下,朱元璋大肆屠戮有功之臣,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卒烹”。他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罪人。胡惟庸案是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大规模诛杀罪人宿将的事情,起于洪武十三年(1379)。胡惟庸是凤阳府定远县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很受宠信。明朝建国后,他任右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势力的不时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私自决议官员的生杀升降,在朱元璋之前审阅内外诸司的奏章,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一概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罪人武夫尽职之人,争先奔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好。这一切惹起朱元璋的极大留意。洪武十三年,有人揭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行”继续被揭露,牵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人。朱元璋借题发扬,为肃清“逆党”,牵连屠戮了三万多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被列入“胡党”而受牵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有开国罪人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弃了丞相,罢去中书省,严厉规则以后的君主不能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重新设立丞相的,一概处以重刑。丞相废弃后,原因由丞相管理的政务由六局部理,皇帝随之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央集权失掉进一步增强。蓝玉案是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屠戮罪人宿将的又一政治案件。蓝玉是凤阳府定远县人,也属于淮西勋贵。他有谋略,


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洪武二十年拜大将军,大败北元,获人畜甚多,被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揭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应用这个借口,族诛蓝玉等人,并牵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致文文官员,被杀的约有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公告天下,并把这起案件的始末编成《逆臣录》。列名该书的所谓“逆臣”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等重要大臣。

    蓝玉案与胡惟庸案被合称为“胡蓝之狱”。经过这两次案件,明朝元功宿将差不多被屠戮殆尽。

     从政治制度的设计来看,明太祖走的也是集权路途。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完毕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从而增强了皇权。他又改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其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在中央行政方面,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分掌中央民政、财政、刑法、军事,各自直属中央,使得中央可以独揽中央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