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提供“孵化器”助大学生公益创业

静安提供“孵化器”助大学生公益创业创业,是要在利益上实现最大化;而公益,则是非营利性的。所谓“公益创业”,是以商

静安提供“孵化器”助大学生公益创业
  创业,是要在利益上实现最大化;而公益,则是非营利性的。所谓“公益创业”,是以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做公益。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却被紧密地融合在立志于公益的新兴企业上。同时它也是一种新型的资本投入方式,其投入对象一般为初创期和中小型的公益组织。参加公益活动是很多大学生都曾有过的经历,然而公益创业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本报推出公益创业新模式报道并作详细解读。
  “创业没有成熟项目怎么办?”“刚毕业缺乏启动资金怎么办?”……不少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这些共同的难题,昨天,静安区首推“公益创业”的新模式:政府提供成熟项目,吸纳创业者接受培训、资金等帮扶,给毕业生制造更多创业机遇。本报记者
  政府提供项目创业者“入壳孵化”
  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社团局局长俞彪表示,引进大学生们到社会组织创业,不但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利于提升社会组织的整体素质,为社会组织“输血”。
  “大学生要创业,不应该仅仅盯着创办企业,而忽略了公益创业这种新模式。其实,有些项目政府很需要社会团体来接手,但是绝大部分创业者忽略了这个‘商机’。”俞彪强调。
  据俞彪介绍,这些准创业人首先要从政府提供的诸多公益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然后为其设计运营模式和方案,在一番PK比较之后,胜出者可以进入“入壳孵化”阶段,其间政府将提供场地、培训、资助等,并进行跟踪管理,“孵化期”一过,创业者和项目即可“出壳登记”,并享受诸多优惠政策。
  “社会组织里有很多好的机会和项目,大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一展身手。”俞彪告诉记者,近期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和婚姻登记有关的公益项目,以往新人们在民政局登记结婚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注册流程,但随着社会发展,更人性化、更体贴的服务亟待出现,“比如为新人设计文化衫、拍照,甚至将颁证地点放在风景如画的苏州河畔……”俞彪建议大学生们能拓宽思路和视野,在社会组织里寻找创业机遇。
  为此,静安区民政局和社团局于近日建立了静安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有志于创办社会组织(即NPO组织)的青年提供场地和设备、能力建设、小额补贴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