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诈骗手段

手机短信诈骗手段
方提醒市民:不相信、不联系、不汇款。

  现如今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手段,但同时,也被不法之徒利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手机用户的你,在收到层出不穷的诈骗短信时,是否也曾心动甚至行动过?

  昨天,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本市比较常见的手机短信诈骗活动进行了介绍。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对此类手机短信不相信、不联系、不汇款。

  诈骗分子多伎俩

  最近,治安总队抓获了一个利用手机群发制作假证件信息进行诈骗的犯罪团伙,该团伙成员4名,都是亲戚关系。为了骗取钱财,他们编写了内容为“代办各类文凭、证件、车牌,请打手机××××××”的短信并群发。当有人来电欲制作假证时,他们便以定金、手续费、安全保证金等名义向被害人收取费用,并通过银行存入指定账号,随后,在深圳通过ATM机将钱取走。截至案发,已有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众多手机用户上当受骗,目前,案值正在进一步统计中。

  这起案件的诈骗形式只是各类手机短信诈骗活动中的一部分。据市公安局治安总队介绍,本市比较常见的手机短信诈骗活动有以下四种类型———

  骗术一:中奖、抽奖。犯罪分子向手机用户群发短信,内容多为“某某公司举办抽奖活动,恭喜您中了×等奖,奖品是轿车/高额奖金……”当不知情的“获奖者”兴冲冲地拨打对方手机号码后,就被告知需要向其指定账号汇去邮资、税款等费用才能领取奖品。

  骗术二:销售违禁物品。短信内容通常是“代办各种文凭、身份证、公章等一切证件以及出售高考试题、枪支弹药等”。对方会要求将制证费用等存入指定账号。

 

 骗术三:虚假招聘广告。例如“某酒店高薪招聘男、女公关,月薪上万元。”应聘者被要求向指定账号汇入报名费。

  骗术四:贩卖销售物品。例如低价销售车牌、汽车、电脑、手机等,并要求手机用户通过把钱打入指定账号付款。

  据警方分析,上述四种类型手机短信诈骗活动有共同的特点,即:不法分子以各种理由让你汇款并存入指定账号,一旦被害人将钱汇出对方便“黄鹤一去”杳无音信。

  监控系统有漏洞

  为什么犯罪分子会选择短信平台实施诈骗呢?据分析,这是因为群发手机短信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加上用户看到中奖消息后,一高兴往往就放松了警惕,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据了解,这些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电脑上的群发软件,在几秒钟之内将虚假信息发送到上万个用户的手机上。不法分子当然不会交纳高额的短信费用,在办理手机入网手续时,他们往往用的是假的或捡来的身份证,有的是用不明真相的外地民工的身份证。由于目前手机运营商对入网手机采用的是后付费方式,不法分子正是钻了这个空子,通过透支话费的方式大量群发短信,然后再更换新手机号码。

  另外,从技术和法律上来讲,手机运营商目前还无法控制这类不良短信的发送。一方面,手机短信本质上属于公民通信隐私,很多通信内容运营商是无权查看的;另一方面,不法分子都是异地号码发送短信,而各家运营商只能对本省范围内自家的号码进行监控,对于外省号码和其他运营商的号码,他们要经过层层上报才能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管理的难度。

  专家说法尽快出台相关法律

  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手机短信监管的相关法律,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

  信息产业部门要力争实行手机卡销售实名登记制度,封停涉案手机,采取技术手段制止“垃圾信息”泛滥蔓延,发布防范手机短信诈骗的警示信息;

 

 金融部门也应进一步落实银行卡开户实名制,加强监管;

  同时,广大市民应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如发现不法短信应及时反馈给公安机关,一旦受骗上当,立即报案。

  三招防范第一招:每个手机号都有其固定的段号,通过段号可以区分短信是来自何地,市民可上网通过搜索网站搜索,便能显示该手机来自何处,如短信是上海某公司搞活动等等,而手机却是外地的,很明显就是骗局;

  第二招:为增加可信性,一些犯罪分子开设了8位数的固定电话,其实该电话号码在电信局根本没有登记,市民如发现陌生短信留的是固定电话,千万不要放松警惕;

  第三招:短信诈骗都会要求被害人把钱打入指定账号,市民接到此类短信,可以向银行查询一下该账号属于哪里,如果短信说是广州某公司,但账号却来自安徽,骗局就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