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分析

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分析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手机短信诈骗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手机短信诈骗的类型

  诈骗中的手机短信多种多样,其类型主要有:

  1、设置中奖陷阱。以中奖为诱饵,诈骗者让手机用户先汇邮费、手续费或个人所得税到一个银行账号,收到钱后便逃之夭夭;

  2、发布“六合彩”虚假信息。“六合彩”是政府明确禁止的赌博行为,但是诈骗者却通过手机短信向用户群发虚假的非法“六合彩”特码信息来骗取钱财;

  3、窃取银行卡信息。诈骗者假冒银行或银联的名义向持卡人发送手机短信,称持卡人的银行卡在某处消费或卡的信息资料被泄露,骗取持卡人的信任并拨打手机短信所指定的电话进行银行卡的核查,结果由于持卡人不经意泄露了自己的银行卡号、账号或密码等信息,导致银行卡的资金被诈骗者窃取;

  4、贩货诈骗。诈骗者发送手机短信散布自己低价出售走私汽车、代办各类证件等虚假信息,诱骗手机用户向指定的账户汇款,从而实施诈骗活动;

  5、骗取高额话费。这类短信的方式比较多:有的短信称该手机用户的朋友为他点播了歌曲,请他拨打某电话收听,如果手机用户回电话听歌就会被收取高额话费。有的短信打着“短信速配”、“网上恋人”的旗号,引诱手机用户回复短信,结果回复短信的用户的手机号码就会被一些非法短信网站锁定从而支付高额话费。有的短信通过窃取手机SIM卡信息骗取话费,例如,有的短信称“我是××公司的工程师,现在将对您的手机进行检查,为配合检查,请按#90或90#。”如果手机用户按照短信的指示操作了,SIM卡号就可能被骗取

,诈骗者从而可以利用该卡随意拨打电话。

  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特点

  目前,手机短信诈骗的案件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手机短信的一些传播特点被诈骗者不良利用,从而使诈骗活动比较容易实施。为了更好地预防手机短信诈骗,我们有必要对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总结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奠定基础。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特点主要有以下5点:

  广泛性:手机短信的传播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和接收短信,手机短信的时效性比较强。诈骗者使用短信群发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向成千上万的手机用户群发短信。由于手机短信传播的这种广泛性,诈骗者能轻而易举地扩大诈骗短信的传播范围,提高诈骗的命中率。

  流动性:手机短信的传播不受地点的限制,具有流动性。诈骗者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和作案地点等,经常使用异地手机、多部手机进行诈骗。流动性使诈骗团伙一般采取跨区域流动作案的方式,这使诈骗者的活动不易暴露和被发现,而且被诈骗者分散在全国各地难以被查找,这非常不利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取证等工作的开展。

  隐蔽性:手机短信的传播接收渠道具有隐蔽性。通过手机短信,诈骗者不需要露面就能轻易进行诈骗。手机短信传播的隐蔽性使被诈骗者在整个被诈骗过程中只见文字,而不知道诈骗者的身份、作案地点等其他信息,这种隐蔽的作案手段隐藏了诈骗者的作案线索;同时,在手机短信诈骗活动中,由于 “贩货”、“六合彩”等活动本身就是非法的、需要隐蔽进行的,所以这种手机短信传播的隐蔽性不仅适合了诈骗者的需要,也适合了被诈骗者的心理和这种非法活动本身的实施环境。

  强制性:我国手机用户接收短信是无法选择的,具有强制性,处于被动地位。诈骗者向手机用户发送的短信能强制性地迫使用户接收。这种强制性使诈骗者的短信能顺利到达预期的诈骗目标,从而大大提高

了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效果。

  针对性:由于手机用户的可选择性,手机短信的传播具有针对性。每个城市的手机号码段都是已经分配好的,有一定的规律性。诈骗者可以根据某一城市的号码段向该城市的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此外,诈骗者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特定人群的手机号码,例如,消费者留给一些商家的手机号码;有的通讯公司出卖的手机号码等。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诈骗目标的针对性。

  治理手机短信诈骗的措施

  面对手机短信诈骗泛滥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手机短信诈骗的治理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要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人们要自觉增强防范意识,克服贪图便宜的心理,识破虚假手机短信,防止上当受骗。人们对来源不明的手机短信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等信息;在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方面,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不同的节目形式对受众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和引导,使人们不断提高提防和识别手机短信诈骗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和手机短信诈骗一样的传播渠道——手机短信的形式,提醒和告诫人们防范手机短信诈骗行为。这样可以增强针对性,通过同一传播渠道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手机短信诈骗的重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降低此类诈骗事件的发生。

  2、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滞后是手机短信诈骗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法律对手机短信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在手机短信具体的打击查处工作中法律依据不足。国家对手机短信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体制尚未健全,使手机短信违法现象泛滥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罚等。因此,治理手机短信诈骗的重要措施是要完善我国手机短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我国要完善严厉打击、处罚手机短信诈骗行为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制定手机短信服务的管理规定,明确短信内容提供商、通信运营企业及短信使

用者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是否实行手机实名制及出台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密等相关配套措施等。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制定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法律法规。

  3、要加强社会联动防范。通信、银行、公安等部门要协调合作,明确职责,加强联动防范,合力打击手机短信诈骗活动。通信部门要自觉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放任手机短信诈骗行为,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采取得力措施打击手机短信诈骗,认真落实手机实名制,同时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手机短信的监控、拦截、过滤等 ;银行部门要严格把关,不给违法分子留作案的余地,开户时要认真核查,要严格限制利用假身份证和他人身份证开户,严格把关异地存取服务和核查外省银行卡取款的身份证与登记相关资料等;公安部门要重视人民利益,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打击手机短信诈骗活动的研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鼓励群众对手机短信诈骗的举报,积极配合银行、电信部门的工作等。

  总之,手机短信诈骗比较泛滥的现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坚决治理。我们应该坚持在对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来有效降低此类诈骗事件的发生。在手机短信诈骗的治理过程中,我们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运营商出于利益问题对手机实名制的自然抵制,手机用户在手机实名制实行初期对其的不信任感,用户认为通信部门对短信内容的筛选侵犯到个人隐私问题等等。但是,随着对手机短信诈骗治理的逐渐深入,这些困难将会得到逐步解决。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手机短信诈骗的现状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治理。